【引子】
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 ——泰戈尔
一
以前写过几篇关于林徽因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提及了陆小曼,只因她俩有太多相似:同是出身名门,父亲都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同是容颜娇美,位列民国四大美女之榜;都受到过良好的现代教育,才情横溢、天赐禀赋;都与大诗人徐志摩相爱……然而,每写林徽因的出类拔萃,我总是不自觉将陆小曼作为反面教材。褒奖林徽因对婚姻选择的慎重,必然批评陆小曼在感情上的随意;赞叹林徽因的执着敬业、恪守专业,必然数落陆小曼终日流连风月舞池的年华虚度。
但是,近日,我无意中阅读陆小曼传记,居然在不断地熟悉与发掘中,渐渐纠正了从前对这位女性不公正的评判,不再纠结于她的不是,而开始体谅她的不易。
难怪说,读历史,看出别人的对错不算本事,看到他人的不得已才算是读出了点门道。
二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曾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曾任财务部赋税司司长、中华储蓄银行行长;母亲吴曼华是一位大家闺秀,多才多艺。陆小曼在家里九个孩子中排行第五,可惜后来除小曼之外其他孩子在幼年和青年时期相继死去,陆小曼便成为独女,备受娇宠。
小曼7岁,进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6岁去了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学习,她生性聪慧、兴趣广泛,天文地理科学戏曲无所不通,尤其擅长英文、法文,弹得一手好钢琴,精于油画,还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研习国画。因为美貌出众、气质如兰、才情横溢,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当时,民国外交总长顾维钧让圣心学院推荐一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貌美的姑娘去外交部实习,17岁的陆小曼成为当然之选,从事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
实习期间,小曼表现得极为出色,每每遇到突发状况,她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化解。有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来华访问,见中国的仪仗队动作凌乱,质疑中国的练兵方式。小曼巧妙地回道:“因为您是当今世界有名的大英雄,大家见到您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如此应对既挽回了国家的颜面,又讨好了外宾,一石二鸟。顾维钧曾当着陆定的面,和一位朋友说过:“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么漂亮、聪明。”据说,才貌双全、机智过人的陆小曼,就是金庸笔下黄蓉的原型。
在外交部实习期间,陆小曼开始接触并沉醉于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生活,并迅速从一位纯真无邪的少女,蜕变为北京城的名媛,与上海的唐瑛并称为“南唐北陆”。胡适曾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则盛赞陆小曼是震动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三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王赓。
王赓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士学位,同年受到美国西点军校的约谈,到那里接受美国陆军高等教育,与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班同学。他兼具军人的板正与书生的儒雅,年纪轻轻就已经是陆军少将。这场婚姻是当时上流社会典型的绅士配淑女,轰动一时。
可惜婚后的小曼一点也不幸福。王赓严肃规正的性格与浪漫懒散的小曼格格不入,加之王赓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习惯了早出晚归,甚至周末也难得休息,完全抽不出时间陪伴娇妻。婚后的陆小曼在一片奢华无度的生活环境下,内心寂寥无比。她在日记中写道:“她们(母亲)看来夫荣子贵是女人莫大的幸福,个人的喜乐哀怒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也难怪她不能明了我的苦楚。”
王赓忙于工作,经常将娇妻托付给自己的同窗好友徐志摩照顾。
诗情满怀的徐志摩与感性伶俐的陆小曼性情相近、志趣相投,一旦靠近,便绽放出激情迷人的烟火。他们的关系就像郁达夫所说的那样:“忠厚柔艳的小曼,热情诚挚的徐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籍放火花,烧成一片。”那段偷来的时光,无疑是徐陆二人生命中最快乐的年华。
其实,对于此时已经离异的徐志摩而言,陆小曼已不是他婚外第一个心动的异性。早在伦敦留学期间,他认识了林徽因,两人曾擦出火花。为此他绝情地逼已怀身孕的妻子张幼仪和自己离婚。可是,当他兴致勃勃以为从此能与心上人相守百年时,林徽因早已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定婚,这无异于给他当头一棒。
客观地说,陆小曼相比林徽因应该更适合做徐志摩的知己。林徽因虽也满腹诗意才情,但是她的骨子里却仍旧透露着一股冷静沉稳,这点从林徽因择偶及事业发展都可以看出端倪。但陆小曼却是一个任性随意、活在当下、凭着真性情畅然生活的人,她如徐志摩诗中的雪花一般,在北风中轻飏潇洒,哪怕日后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爱到深处,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顾。为了能和徐志摩相爱一生一世。陆小曼向王赓提出离婚要求,甚至为了能顺利离婚,她不惜打掉了腹中的胎儿。结果手术中大出血,胎是打下来了,却落得严重的妇科病和终身无法生育的下场。
在陆小曼的决绝下,王赓知道事情已无转圜的余地,终于在1926年与小曼离婚了。
离婚前,王赓对小曼说:“我是爱你的,但是我平时对你不够关心,这是我的性格所决定的。你和志摩都是艺术型的人物,一定能意气相投,我祝福你和志摩以后能得到幸福。”末了,他又补充道:“手续我会在几天后办好的。”
四
1923年10月3日,七夕节,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海公园的画舫斋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就在婚礼热闹进行当中,梁启超的一番贺词,令所有在场的人惊愕不已。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
梁启超的这样一番话,哪里像是贺词,简直就是来砸场子的。场上热闹的氛围一下子冷若冰霜,徐志摩神色尴尬,陆小曼更是羞得满脸通红。
事后,梁启超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谈及此事,他解释道:“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我又看着他找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她能有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累死。”
读到此处,真是敬服梁启超惊人的远见和过人的洞察力。爱情无论多么美妙绝伦,终究要落实于柴米油盐这些琐碎平淡的点滴。婚后的陆小曼依旧是华衣锦服、挥金如土,可怜徐志摩没了家里的支持,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上海法学院、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到处兼课,课余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的挥霍。
在生活的重压下,二人的情感也出现了裂痕,发生争执也是常有的事。
1931年11月19日,为了赶上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小礼堂举办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徐志摩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登机之前,徐志摩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无一生还。
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过:“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天生信仰的诗情中道而绝,只能空余回忆。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
等一切都尘埃落定,再反观徐陆的爱情。或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上天不忍心眼睁睁看着这一对爱侣好不容易走在一起又分道扬镳,所以它断然做主,及时地让二人阴阳相隔了。
五
徐志摩意外离世后,陆小曼要面对的,不仅是失去爱人的悲痛,更是漫天的指责:徐志摩的朋友们认为陆小曼贪图享乐不肯北上才导致悲剧上演,纷纷与她绝交。此时,世界对她比恶毒的冰刀还要冷酷狠毒。可是对着指责和怪罪,她从不辩驳。
徐志摩上飞机前,曾将陆小曼的一幅山水画长卷放在一个铁箧中,准备带到北京再请一些名家题跋。徐志摩的飞机触山失事,画作因放在铁箧中,所以完好无损。此后,陆小曼将这幅长卷一直视为爱人留给她最珍贵的遗物。她还用那手漂亮的正楷,写下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放于书桌的玻璃板底下。
少年裘马,衣履风流,隔着时光往回看,一如梦境。从前的她华衣锦服,沉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此后的她每日素衣,深居简出,从不出去交际。正如小曼母亲所说,不是小曼杀死志摩,却是志摩杀死了小曼。她的后半辈子,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整理徐志摩留下的文稿和画作。
徐志摩死后,她一直跟着洋场浪子翁瑞午生活,无名无分地过了大半生。翁瑞午习得一手好推拿术,徐志摩还在世,他就经常上门为陆小曼治病。经此人推拿之后,陆小曼的哮喘和胃病大为缓解。陆小曼和翁瑞午在一起时,曾约法三章,不许抛弃发妻,不正式结婚。她曾表示对翁瑞午只有友情,没有爱情,又说:“我的所作所为,志摩都看到了。志摩会了解我,不会怪罪我。”
其实,早在徐陆结婚前,因为那次失败的流产手术,陆小曼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病,据她自己说病情沉重得“一过夫妻生活就要昏厥”。所以,即使同居,又如何呢?何况她要求翁瑞午不许抛弃发妻,分明是考虑到自己不能生育,不愿连累翁家绝后。这个女人实在是厚道。
何况此时的陆小曼,真真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如若翁瑞午对她不是真爱,凭他富足的家底、风流的才艺,完全可以找个更加年轻妖媚的姑娘,何必守着一身病痛、鸦片成瘾的嫠妇过一生。最难得的是,翁瑞午对陆小曼是真不错。小曼身体不适,他为她推拿;小曼有鸦片瘾,他花大价钱给她买,甚至,陆小曼喜好吃人奶,他就为她请了个奶妈。他用自己的余生陪伴着小曼,从她风华正茂到红颜凋尽。到了晚年,陆小曼由于长期吸食鸦片,容颜憔悴,牙齿脱落精光,他一直不离不弃,嘘寒问暖,从无怨言。
我想小曼应该也是爱翁瑞午的,只是那种爱已经平淡得如亲情一般,难以察出痕迹了。对徐志摩的爱情,珍藏心底,永志不忘;对翁瑞午的爱情,源自需要,表现为陪伴。那些年岁,陆小曼隐忍外人的指摘和唾弃,与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与翁瑞午同居,说到底不过是为自己找个踏实的依靠。
六
徐死时,陆小曼才29岁,正值盛年,追求她的人很多,前夫王赓也来找小曼希望复合,但陆小曼一概拒绝,她立志为徐志摩守节。
面对王赓的深情难忘,陆小曼从来置若罔闻,不懂珍惜,王赓孤苦一生,最终客死异国,终年仅47岁。徐志摩本是小曼拼尽权利、冲破层层樊笼好不容易才能争取来的爱人,却造化弄人,离散得猝不及防,志摩死时不过36岁。而翁瑞午,一个上海滩的遗少,小曼口口声声只是友情的人,却与她携手相处了33年。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见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可叹小曼遇见的是三个人,一个爱她的人、一个她爱的人和一个不咸不淡的伴侣。
上天偏偏如此残酷,让我们和最爱的人相忘江湖,和次爱的人相濡以沫。
建国后,陆小曼先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经历了一段短暂的自食其力的日子。
1965年的春天,正值万物复苏、百花绽放的绚烂时节,62岁的陆小曼悄无声息地离世了。她唯一的遗愿是和徐志摩合葬,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并未如愿。
人生就像一场迷宫,我们用上半生寻找入口,下半生寻找出口。兜转一大圈,才突然发觉,那颗惊艳了时光的心,那段温柔了岁月的情,只是我们迷蒙意识里的一种虚无的期盼。等来得及回味时,一切早已成空。
谁应了谁的劫,谁又是谁的执念?
佛说: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多美的人生,也不过一捧黄沙。如此而已,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