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爸会客室
他是一名家庭教育专家,是乐道力行的创始人和首席导师。
他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爱,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他相信父母活得精彩,孩子才会活出精彩。
他还成立了中国父母成长研究院,主持了上千场父母成长系列讲座和青少年心态素质训练,使众多家庭受益。
他致力于为中国人的幸福做贡献,让青少年的生命更有意义。这是一位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的精英爸爸。但是他却说如果生命可以重新来过,他愿意做一名陪伴孩子的普通爸爸,在家里用心陪伴孩子成长。
这个硬汉,只有在想起女儿的时候,才展现出他内心的柔情和感性。
「 范津 曰:」
一
身为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女儿却只给我打了5分,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专家,我从事亲子教育、父母和子女的心理研究十余年。我一向对女儿的教育非常有自信,女儿温和而独立,学习很优异,和我们的关系也非常好。但是有一次我让她给我打分,她却只给我打了5分(满分10分)。我觉得很奇怪,5分?为什么这么少呢?她说,你想想,从小到大,你陪我的时间有多少?
其实孩子很在意父母的陪伴。我反思了,在她很小的时候我有陪伴,可是后来确实陪伴的很少。忙于事业到处跑,有一阵移民国外,回国以后也是到处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确实比较少。
年轻的时候那一股事业心和想做点事情的追求,支撑着一直往前走,好像根本就没有回头之路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很多缺失的。如果我的人生能够重新选择来一遍的话,我愿意做一个陪伴孩子的普通爸爸。在家里用心的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做一个好父亲。这比争取所谓的事业更有吸引力。
二
孩子不用骂,更不用打
我的童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四岁之前和外婆在一起,外婆是一个旧社会大家族的老大,她的素养很高,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很快乐。
四岁之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父亲的教育就是标准的权威式教育。他经常责骂我,让我觉得很压抑,自信心受挫。当然他们的关心和爱还是很多的,但是方式是有伤害的。为什么我会喜欢心理学这个方向,实际上跟这段有反差的经历有关系。
父亲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棒下出孝子。他的严格教育和如今提倡温和而有立场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他只是指出你的错误,并不理解孩子,也没有给孩子力量让他更好。一味的打压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最终变得不自信。
但其实孩子不需要批评和教训,孩子需要支持。孩子根本不用骂,更没必要打,打骂对孩子的心里伤害很大。
三
我们都不完美,也会犯错
我从来没有打过孩子,我对她发过三次脾气,有一次印象特别深。
那一次她带了一群孩子到我家玩,家里楼上楼下三层,一群小学生把家里搞得一片狼藉,卫生纸撕得满地都是,满床乱七八糟,跟战场一样。旁边的人就唆使我说这孩子怎么不管教管教,这成什么样子。
当时我很恼火,就对她大发脾气。我印象很深,女儿当时脸上的表情是非常惊恐的,后来我特别内疚。虽然从大人角度来看是对的,孩子把家里搞得这么乱,很没分寸。但是看到她惊恐的表情,我觉得自己真的不够理解孩子。因为孩子世界跟大人世界是不一样的,她就是开心地玩,考虑不到这些细节。这件事情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也不是完美的,有时候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自觉地也会习惯去批评,压制,不允许这,不可以那。
还有很多家长无法放下权威,除了打就是骂,发脾气把孩子震住。但其实这根本就不是教育,这叫做呵斥,或者阻止。
四
教育孩子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机会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支持性教育,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孩子。但是有多少家长能真正尊重孩子呢?很多家长只是把孩子当小屁孩逗逗玩。又有多少家长真正理解孩子呢?孩子的世界跟家长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有出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是因为缺爱。或者他得到的不是爱,是溺爱。
但其实家长也很无辜,身为父母我们也有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人,在说什么样的话,在做什么样的事。这么说这么做会引发孩子什么后果和行为。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慢慢去改变。
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机会。只有自己找到幸福,才有可能真正把幸福传递给孩子。
五
教育孩子就应当教他不停地应对
在我身边,我可以感觉到新一代父母非常重视教育理念,在他们身上看到温和而坚定的力量。然而也会有一些父母,做得并不好。
比如两岁的小孩子看到不熟悉的人,躲闪啊、不叫人啊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都会羞涩嘛。有的家长就会说孩子,你怎么没礼貌呢?你怎么不叫叔叔呢?赶快叫啊。这是在强迫孩子而没有教孩子应对。孩子错了,但错在哪里,怎么面对,孩子不懂。只会批评,批评多了慢慢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我不够好,就不自信了,交往也会出问题。这其实是家长不够理解孩子,没有教育理念。
另外有一个朋友,我觉得她的教育方式就特别好。
我跟她孩子逗着玩,我面无表情的凶他。孩子其实很惊恐害怕,不知所措。他妈妈问他,你害怕吗?你问那个叔叔,你为什么凶我?一开始孩子不敢说,但是妈妈抱着他鼓励他,然后那孩子就怯生生地说,你为什么凶我?这就开始有应对了。他一说你为什么凶我,我就凶不起来了,因为我本来就是假装的嘛。我就笑了,孩子就没事了。这就是教孩子在应对。
教育孩子就应当教他不停的应对。
六
积沙成塔,慢慢塑造孩子该有的样子
这种应对你教孩子100次,1000次,上万次,面对强权,面对弱小的人,面对友好或者不友善的情况怎么办?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怎样应对?孩子不断在各种状况中就掌握了应对逻辑。
如此,孩子内心就不会有创伤。内心是顺畅的,以后他跟谁都敢说话。遇到事情他一定会想策略去解决,而不是害怕恐惧,担心,或者不舒服,压抑,痛苦,觉得没人管他,若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出问题,因为有的情况靠孩子自己消化可不可以?完全可以,但是有风险。有的东西孩子自我消化不了,就会形成一些负面结论。
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挺好的,长得高高壮壮的,但身上有一点社会上的邪气,他在学校里收保护费。背后的原因是他小时候他被其他人欺负过,被人家收保护费。在小时候成长过程中,他没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很忙,他被寄养在班主任家里。所以没人跟他沟通,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最后他自己得出来一个结论,就是这个世界就是人欺负人,小时候我被欺负,长大以后我去欺负别人。这就是孩子没有得到支持,自己下的结论了,但这个结论是偏的,而且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也很反对寄宿。因为寄宿就脱离了家庭教育,脱离了循循善诱、细微之处的不断引导。家庭教育是一个积沙成塔的过程。一件事情一颗沙粒,慢慢的这个孩子就塑造成一个优秀的孩子。如果不去塑造,就很有可能,把孩子身上恶的一面喂大。如果在应对的过程中,家长不断的退让,孩子也可能变得很自私,而且不懂得感恩。太以孩子为中心,父母不维护自己的权益,生活的重点全是在孩子身上,就容易把孩子宠坏。
如果孩子真的已经出现问题了,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治疗手段给他扶正,但是需要很大的努力和较长的时间,比如说冥想啊以及一些国外的心理学疗法。
七
先玩好,后学好
我觉得目前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差别的。
我的孩子一上学,校长把我叫到学校里,跟我说了一两小时的话。他的核心就是上小学了,要养成好习惯,为以后考大学做准备,整个谈话氛围十分压抑。
后来我在加拿大,朋友的孩子也上小学。去学校一两个礼拜,不用背书包,也没作业,每天坐着校车高高兴兴的去,高高兴兴的回。回来家长问孩子,学校教你啥呀,孩子说,想不起来,好像没教啥呀。中国家长就不甘心呀,都两个礼拜了,总得讲点什么吧。然后那孩子想了半天说,噢,老师教我们快乐生活。
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先玩好后学好。学校已经把孩子压迫的差不多了,回家后你再给孩子压力有意义吗?如果你跟孩子说,先玩好,后学好,孩子绝对把你当朋友。因为所有孩子都想玩。学习好的孩子在玩上面也都是玩得挺好的。
我们做过一个研究,孩子成绩好,和小时候充分的玩是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充分的玩,他的学习成绩是会出问题的。
很多学习能力,比如说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实际上都是在玩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玩好对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在很多中国家长,总是在发愁一件事,就是我的孩子怎么才能好好学习?首先,问问你自己,孩子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你说他就应该学习啊,这句话没有力量。为将来学习啊,可孩子知道将来吗?
孩子为他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习。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兴趣,孩子的任何兴趣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教育不是填充,而是点燃。用心培养孩子的内在,强化孩子的内在力量,才能够让他真正爱上学习。
刀爸说
和范总谈起家庭教育,他就如关不住的水匣,倾泻而出。临别时,他赠了我一本他自己的书 ——《家庭教育●孩子的幸福》,并且他的另一本书《家庭教育的核心话题》下个月也即将面世了。
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理论和常年的实践经验,他依然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可知,父亲,简单的一声称呼,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
跟孩子相处并没有那么难,但需要真心的尊重、理解、信任和欣赏。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才有可能教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 小时间 ●
范总提供给我们的这些珍贵发黄的老照片中,上面这张是他多年随身携带在身边的。那个年代的回忆扑面而来,让我们不免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中。
那时候我们的父亲都正年轻,那时候他们是我们心中不可逾越的山峰。岁月流转,父亲老了,我们似乎成为了昨日的父亲,唯一不变的,是对孩子的那片真心。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幸福。
因为只有父母找到幸福,才能够把幸福传递给孩子。
刀爸 导演 | 业余木工 | 原空中交通管制员
我不再努力扮演完美的父亲,我告诉儿子爸爸有坏脾气的时候、有想自己玩不愿陪他的时候、有冤枉他的时候、有做错事的时候。我开始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示给儿子,我相信在他看到所有不完美时,也一定能同时看到这个不完美的人也是最爱他的人。—— 龙兴侯
招募令
《刀爸会客室》栏目正在全国找寻1000名达人爸爸,旨在打造史上最强“好爹联盟”。如果你是这样的爸爸,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爸爸,请后台留言告诉我们。
本文由范津口述,娜鱼采编
师傅 | 大刀爸爸和小刀儿子
KNIFE TIMES
亲子 | 手作 | 治愈 | 纪录
微信搜索订阅号: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