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反思】
组内的公开课已开始一周,在这一周的互相学习、切磋、研习的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反思和成长。
1、文体意识不断增强
结合最近在研读的《实用文教学教什么》,文体意识一直在脑海中浮现。不断地去反思一篇课文到底是要教什么,“用教材教”即把教材当做材料,现在“圈外”的角度理性分析处理这些材料,最终教给学生以方法或能力。而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常常陷入教材本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下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单元,人文要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要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本单元的课文编排,有传统节日、发明创造、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四个层面。
以《赵州桥》为例,个人认为这是实用文中的介绍类文本,从作者的角度来给他的阅读对象(学生)介绍赵州桥,作者在第一段中介绍了赵州桥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年代、设计者、别名等,在二、三段重点围绕它的主要特点坚固、美观来介绍,最后点明它的历史价值。
若只就文本而教,孩子们理解到这里就可以了。课后第二题让孩子们抓住关键字词自己介绍赵州桥,写到题目的设置有何深意呢?只是简单的介绍吗?从实用文角度出发,本单元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发明创造、建筑、绘画等多种事物)的方法,首先抓住其主要特点,其次在介绍主要特点时,紧紧围绕每一特点,把这一特点说清楚说明白,以此不断延伸,介绍其他事物。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在以人文要素为载体的文本中,用工具性来理性的分析,二者相辅相成。
2、文体意识模糊不清
部编版教材配套的教参中对于每篇课文的文体没有明确的细化,在个人解读能力不高的情况下不能准确的对其进行,导致一些文本不知道到底要教什么。
依然 以三下第四单元《花钟》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人文要素是观察和发现,这在之前的侧重观察感受的层面,逐渐提升到侧重发现的过程。
那观察发现类的文本应归属到实用文文体,可是具体是哪一类呢?理不清。除了教参中设置的理解品味第一段语言的丰富生动,借助关键句概括前两段的大意之外,从文体出发,这篇文章是在教什么,是让孩子都学会观察和发现的人文精神吗?还是让学生学会这类实用文的阅读方法,梳理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含义?还是有些不确定。
小结:
教材解读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意识,又在不断地实践中打破认知,不断地反思,促进学习,只有经历这一层层的冲关,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形成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