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文字长啥样?是匕首,是投枪吗?太犀利,太锋利,令人不寒而栗,况且太平太久,匕首与投枪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人们见温和的吹捧的颂歌式的软绵文字惯了,会刺眼;即便时移势易,其实土壤还在,人性的贪婪与丑陋并非消失殆尽,“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或许比老先生在世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黄历而已。
是沉郁而有力量,耐人寻味的吗?脑海里总是出现《故乡》《坟》《药》《社戏》《祝福》之类的小说来。写小说非我所长,但文字的简洁、精炼、纯粹是一样的,意味深长,震撼灵魂是一样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反映是一样的。研究历史往往从留存下来的文字开始,比如说唐朝,比如说宋朝,唐诗宋词提供了最好的佐证。后人若从你留传下来的小说和散文里看出了你所处时代的全貌,或者至少管窥一斑,说明你的文字是有意义的,有强大生命力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是爱情的宣言又是历史的记录,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山盟海誓,亦有“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乱。
但老先生的文字太“伤”脑筋,因为隐晦,隐喻,晦涩,虽然不至于诘屈聱牙,但总叫人捉摸不透,甚至云里雾里;一千个人读“哈利波特”有一千个解读一样,若按现在流行的说法,“灰色”甚至“灰暗”居多,亮色偏少,大概是太喜欢把悲剧撕开给人们看吧?偏偏人们喜欢看喜剧,看“大团圆”,是与才子佳人小说背道而驰的。大众的心理是因为生活本身悲苦,若不多看点喜剧,寄托一点梦想,生活还有什么奔头呢?若论发泄,论深度厚度,论楔入记忆深处,哭比笑好,只是令人讨厌罢了。所以快餐文化、笑文化、肤浅文化充斥着一切,尤其是荧屏。笑星大行其道,一笑了之,一笑而过,哄堂大笑,本质上是麻醉,跟动手术打麻药差不多,叫人不觉得疼痛,但损伤身体,尤其是脑子。而且麻药的度不好掌握,偏多死人,偏少疼痛,左右为难。若像关公一样刮骨疗毒,痛快!文字若像手术刀,把社会,把生活,把世间的一切毒瘤一刀切了,岂不太平,朗朗乾坤?
但人们讳疾忌医,况且打个针也瑟瑟发抖,还动手术?保守治疗吧。于是软绵绵的,不痛不痒,隔靴搔痒,批评不像批评,表扬不像表扬,笑非笑,哭非哭,不伦不类,满眼都是这样的文字。
比较喜欢自然、清新的文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嘛。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看了好几遍,爱不释手。世间最好的文字就是这样的吧(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至少是个参照物,是个标杆。那个“翠翠”就是“小芳”了?叫人心动,难以释怀。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