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工作》整门课归类整理

课程章节:《高效工作》

日期:2021.9.17

分享者:团子

知识点归类情况

一、属于“知”层面:

(一)属于“信息缺失”类:

1. 把“以终为始”思维付诸实践的两步:

第一步,明确我们要实现的最终目的;

第二步,从目的倒推要不要做某件事,将精力集中在处理最重要的事情上。

2.工作上明确目的可以考虑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从职位本身出发,按岗位角色、职责去思考目的是什么?

第二个层面,从公司或部门近期的目标、工作重点去思考目的是什么

第三个层面,从任务本身去思考目的是什么

3.基于工作目的进行筛选,将精力集中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工作目的的事情上,需要用“二八法则”,即80%的成果来自最关键的20%的付出。

把所有代办事情列在单子上,按事情与最终目的的关联性进行排序(关键可行矩阵的关键度-重要性和紧急性),从中区分“可以做,但不做也无妨”和“必须做,不做会出大麻烦”两种事情。

可以考虑按天/周/月/年去把事情分类。

4.工作中可以借助的外部力量是:

(1)资深人士:

上级、资深同事、专家等

(咨询时不要让对方做简答题,应让对方做选择题或判断题)

(2)资料和数据:

公司数据库,个人素材库(自己或他人的)

(介绍了如何建立个人素材库的方法)

5.用“小步快跑,试错迭代”方法的两大原因:

(1)避免拖延

(2)防止做无用功(互联网时代,计划赶不上变化,按图索骥,成本风险很大)

6.导致拖延,阻碍我们高效工作的三种思想误区:

❶想要在做计划时就面面俱到(这点是不是也属于“完美主义”?);

❷执行中一心想着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完美主义?);

❸心理上,吝惜资源,不主动投入。

7.需要快速迭代的事情是:

流程复杂或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需要不停地观察环境以做出调整的事情,如写公众号文章、软件开发等。

8.“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和“将工作游戏化”的步骤

9.复盘四步法:

(1)对比预期和结果

(2)情景再现,回顾、推演(很关键)

(3)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形成标准;

(4)分析得失,提出改善方案。

10.复盘的定义、意义(作用)、问题清单


(二)属于“认知水平”类

1. 那人生其他方面(学习、娱乐、财务等)的目的/目标可以参考什么去确定呢?(自然有其他课程或书籍内容可以参考啦)

2.二八法则只是个理论基础,并不是死板的80:20,也可以是95:5或60:40等等,那该如何确定适合的比例呢?从哪些纬度去考虑呢?(这个可以找找看有没有资料介绍)

3.学习、娱乐、财务等方面可以借助的力量有哪些呢?(肯定有相应书籍介绍啦)

4.建立素材库或知识库或整理资料之前,最好都能有参照的归类目录,这时候是不是就像发言之前最好能建立或找出合适的思路框架(架子,桩子,钩子)一样?

5.导致拖延的三种思想误区是不是其实只是两种?前面两种应该属于同一种——完美主义?

6.“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和设计思维中的“用手思考”是不是一个意思?还是说“用手思考”多了“用户测试和反馈”这一步?

7.“将工作游戏化”跟“分解目标”、“项目式管理”的核心关键是不是差不多?主要在“分解”?

8.高效工作这部分的内容是不是提取所有课程中的底层思维来构思的?

二、属于“能”层面:

1.确定目的,围绕目的给要做的事排优先等级,可以做天/周/月/年的归类整理,用二八法则分配精力,借助外部力量,用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步伐行动,最后做复盘,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操作,都值得实践!

最终养成“将工作游戏化”和“复盘”的好习惯。

如何才能更容易更持久进行呢?

刻意练习四步法或坚持做一件事三大系统(理性、情感、环境)

最好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制定和分解目标的能力、洞察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能力

三、属于“愿”层面:

(一)属于“外部驱动”类

1.怎么样能让大家更愿意参与实践呢?

打卡分享?口头表扬、红包或礼物鼓励?

(二)属于“内部驱动”类

1. 行动起来就会有自我满足感,氛围起来了就会有归属感。

四、混合类或分不清类:1.无

五、链接到的其他知识点:

SMART原则

《临场发言》结构化表达

《解决问题》请教专家

《设计思维》“用手思考”

六、你的新收获或感悟:

这次整体一次性复习归类整理一遍,感觉又更通透了!链接知识更深入,认知层面也有更多思考,喜欢这样的感觉!会继续保持的!

就是在意愿方面点子不多,需要多学习大家的分享


课程章节:《高效工作》整体归类整理

日期:09.17

分享者:

知识点归类情况

一、属于“知”层面:

(一)属于“信息缺失”类:

1.做正确的事

用以终为始的逆向思维确定正确的事

A、明确目标:在工作中,从职位角色、公司近期重点、任务本身三个角度明确最终目的,用SMART原则描述清目标

B、筛选事情:基于工作目的,用二八法则找到最能实现目的事情

2.正确地做事

①借助外部的力量

A、人——资深人士:向资深人士提问时不要问简答题,而是应该问选择题或判断题,先自己思考

B、物——资料和数据:公司的数据库、自己建立的素材库

②小步快速,试错迭代

A、最快地速度,做出只满足核心功能的最简单版本,即使粗糙,也是一个成品(MVP)

B、不断更新版本,添加其他辅修功能或美化

C、在过程中,保持对环境的敏感

D、不断地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调整找到最终方向

E、通过打磨,不断接近完美

3.事后复盘

A、对比预期和结果

B、情景再现,回顾项目的各个节点,对其他路径进行推演,并设想意外情况

C、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形成操作

D、分析得失,包括个人、团队、公司三个方面

(二)属于“认知水平”类

1.二八法则只是个基础理论,并不是死板的“20:80”,可能是95:5,也可能是60:40,关键在于,我们每一分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2.精益求精,也是在先成型,再打磨升级,改进升级的过程中循环,“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并不是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从古代就已开始实行,不要掉入时代产出“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误区

3.复盘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和环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

二、属于“能”层面:

1.如何确定正确的事呢?

用以终为始,岗位角色、近期目标和任务本身确定最终目标,再基于工作目的,参考关键可行矩阵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目标

2.既然复盘能帮我们提升能力,总结规律和流程,认清问题本质,那如何才能让复盘成为和呼吸一样顺畅的事儿呢?

三、属于“愿”层面:

(一)属于“外部驱动”类

(二)属于“内部驱动”类

1.向资深人士寻求帮助,先自己思考给出一些方案,供对方选择和判断,这样对方更有意愿回答你的问题

四、混合类或分不清类:暂无

五、链接到的其他知识点:

《设计思维》用户洞察、原型制作

《时间管理》关键可行矩阵

《解决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独立思考》

六、你的新收获或感悟:

1.“贝索斯“做正确的事”的方法就是,思考人们哪些诉求不会变,然后专注于满足用户的这些诉求”,这和《设计思维》用户洞察的以人为本有些接近

我要从“我们自己有什么资源,想要什么”思维,转变到“先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后,给出有价值的洞察,再用有什么要什么缺什么,从而采取对应的行动”思维

忽略人与环境的关系,困于自己的想法,容易坐井观天

2.在《做正确的事儿》,常用以终为始第一步明确最终目标,却在用关键可行矩阵筛选最有价值的事儿上,关键度这块没和工作目的进行关联

3.我很少复盘,至于为什么不复盘,或许是复盘的重要性没深入,或许是复盘的好处没收获到,或许复盘能力不够

如何才能让复盘变成吃饭呼吸那样的自然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