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数字时代的消费者变化
变化2:消费者不再记忆
没有什么能比“谷歌效应”更好的证明这个现象了。
2011年8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数据科学家、行为学家Betsy Sparrow及其同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谷歌对记忆的影响:查找资讯的便利对认知的影响(Google Effects on Memory: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的文章。
基于实验,Betsy和同事希望验证以下的假设: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的外部记忆系统,这个系统会在人们需要获取信息时启动。
经过前后共四个实验,他们得出了3个主要的结论并验证了假设。
实验1:实验对象被要求分别回答简单/困难两种问题(均为是/否回答),每次回答后进行一次斯楚普测试(通过颜色识别抑制习惯性行为,一般来说,有字意干扰时,人们对颜色的识别速度会变慢),来测试人们在看到与电脑无关的词汇(如耐克、塔吉特)和与电脑有关的词汇(如谷歌、雅虎)时的反应时长。简单问题模式下,人们对不同词汇的颜色反应时长,差别不显著,但问及困难问题时,对电脑相关词汇的颜色反应时间更长,差别显著,这说明在面对困难问题时,人们脑海中对电脑相关词汇的字意记忆更深刻、更敏感。
结论1:人们可以很容易的分享信息,因为当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知识时,会立刻诉诸电脑。
实验2:将实验对象两两成组,分别通读40个琐碎的结论,其中一人在网上看这些结论,之后再将看的信息敲下来以加深记忆。一半的人被告知他们录入的信息会被保存,一半被告知这些信息将被删除,另外这两组中分别有一半人被明确要求要记忆这些信息,读写完毕后,实验对象需要写出尽可能多的结论。结果显示,相比那些认为电脑会成为他们记忆工具的人,知道信息会被删除的实验对象回忆度最高。
实验3:将实验对象分为3组,同样读写结论素材,一组被告知输入信息被保存,一组被告知输入的信息被保存至“X文件夹”,一组被告知输入的信息被删除。之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认知实验,让他们再看一遍30个结论(其中15个做了轻微改动),并回答这是不是他们此前看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被保存或删除,保存在了什么文件夹。结果证明,相比被认为已保存的信息,那些被实验对象认定已经删除的信息,记忆度最高。
结论2:人们会忘记他们认为外部可得到的东西,而记住他们认为不会得到的东西。
实验4:实验对象读、写若干个结论,将写了结论的文件分别存在命名的文件夹里,之后进行一项回忆测试,用10分钟时间写下尽可能多的结论,获取他们读写的结论的特征后,回答这些结论存储的文件夹名字。比如对于“鸵鸟的眼睛比脑袋大”的结论,测试者会问“关于鸵鸟的结论放在哪个文件夹?”结果显示,能回忆起相关结论存储位置的实验对象占比明显高于记起结论的占比。
结论3:相比记忆的信息本身,人们更倾向于记忆存储这些信息的位置,这也是交互记忆的一种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