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八零后或者更加年轻的一代当中,不少人也许并不知道,上海有一个叫老场坊这样的去处。它是一个现今的文化创意园,不过追溯它的来处,可能人们就不会仅仅认为它是一个颇为独特的游览去处了。
作为一个本地人,我原先并不知道那个地方。我第一次去那里是出于一些偶然,那是十年前一次同学的聚会晚餐。当时因为天完全黑了,到了目的地,我竟然看不到建筑外面的清晰轮廓,里面的餐馆亮着灯,我们便循着光走进去。看到里面一些幽暗的场景,就想像,这地方如果搁在儿时,确是一个极佳的捉迷藏的好地方。只是在间或安静的气息里,才能捕捉出一丝隐隐的不安。因为幽暗之处是靠外面的灯光透一点进来的,那些廊柱有些将光挡住,又把光投射出奇怪而模糊的几何影像。
可是几年之隔,即使是已经改建了的文化创意园,当我这两年再次去到访,也已经有了不少的变化。最直观的是,原来聚餐时的那个本地知名大餐馆已经易主,而且已经不在此处经营了。这个变化还包括有自己感官上的体会,因为后来去几次,都是在大晴天的白天。我后来回想起来,在我此刻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当时的那种阴森感觉。
也许,是因为它的来历吧。老场坊是1931年由当时的工部局(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局)出资,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本地营造厂(相当于现在建筑承建商)建造的,原来它是一个屠宰场。
建筑的巧妙在于它的设计,老场坊外观是个方形,里面却是个圆形,整个建筑通过回廊走道和廊桥像连接起来,如果从上到下鸟瞰建筑,它的圆形有了现代运动场的气息,因为它占地够大,是全世界最大的三个屠宰场之一。因为当时建造所使用的原材料水泥、混凝土全部从英国进口,异常坚固。经过战争的硝烟和岁月风雨的洗礼,它在结构和形态上依然保持完好。
而如果倘佯其中,尤其走到廊桥处和旋梯连接处,你会恍若步入一段迷宫。加上厚厚的混凝土水泥壁、廊、柱,和玻璃隔窗外透进的阳光,扑面给人一种经典,其实是陈旧的沧桑的味道,不过,这些厚重的结构,总像是无言地诉说曾经的历史。现在这里是摄影师们非常迷恋的取景地拍摄地,因为结构充满了神秘气息和几何美感。没人的时候,你通过阳光的折射,透入当中的屠宰中心,走过蜿蜒下行的牛道,地面故意做成粗糙颗粒纹道,以防动物滑倒。想象当初牛入屠场的悲凉和惊恐,仿佛周围的水泥地和墙都充满了血腥和冰冷,尤其小风吹过,哪怕是阳光晴好,依然是有些瘆人的凉意。还好这个地方早就废弃不用了,只剩下这个建筑的本身,静默地叙述当年的残酷杀戮,因为杀一头牛和杀一个人没什么本质分别。
十多年前市政和商业机构合作租下了这个旧建筑,并把它改造成当下时尚的文化集散地,尽力让它呈现出上海的一种精神风貌,加上与人的互动,体现上海生活方式。倘若三五好友一起在里面走走看看聊聊,拍拍照片,还是一处不错的地方,至少,相比烂大街的商圈,它有一点自己独特的清静。而且随时都可以找一间优雅的咖啡馆歇歇脚;若到了午餐时间,除了有中餐厅,还有俄罗斯西餐厅供选择,满足不同的味蕾需求;如果要想拍摄艺术照,把自己的倩影和这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四楼就有摄影艺术空间可以满足你的需要,有些新人还别出心裁,把自己的婚纱照也放在这里完成拍摄。
四楼的中央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空中舞台,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大气通透,顶部为穹顶设计,既古典又时尚,这里曾经举办过很多重要的商业活动,艺术派对,文艺沙龙,甚至很多新产品发布会和首映式。然而不知为什么,每次过去,总感觉不到什么生气,这里好像是人们匆忙生活中的一个驿站,最多看它几眼,又匆匆离开了。有人称之人气不旺。
顶楼西侧有一片大露台,一边全部是条形木地板铺制,显得雅致。楼底新增了一个透明的升降机直接能上露台。黄昏时分,夕阳抹过最后一片艳色,透着灯光,穿过隔窗,穿过玻璃,映照着鬓影衣香,这就是熟悉的上海气息,令人怀念。
这两年我又带过外地的老朋友去老场坊走走,每一次过去,都会有一种宁静的感觉。而朋友们,即便是非常熟悉上海的,也常常忽略了这处靠近北外滩的怀旧地。又或许,只有上海人才会对这种混合了老建筑历史和新时代气息的地方,产生些可以遐想的意味或是怀旧的兴趣。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并渐渐老去的一代,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建筑本身,有时是一种深深的精神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