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失败

稀碎的阳光

文/蜉蝣

近来,不时想起几年前那个断断续续读完《瓦尔登湖》的寒假。伴随着淡淡年味的欢欣,与淡黄色冬阳里的闲适以及对未来的美丽向往……一切的一切,仿佛那样平和得令人陶醉。

那时的我,不由自主地向往着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给自足的生活,并非纯然受了文字的感染,而是性格使然。

但若真把我丢到某个山里的湖边,我大概不会有梭罗那样享受单纯生活的平和心态。现代社会里,几乎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的人,是过不了瓦尔登湖式的生活的。我所向往的“简单”,偏向人际关系的简单。

我怕人,更怕麻烦。有人的地方,意味着有比较、有竞争,有高低。而我,向来是淹没在人潮里的,也不曾做成过什么事,为这那颗卑懦的心,更要将自己埋在角落,悄无声息。

可我终究还是群居动物里的一个,于是自不量力,执拗地走上了一条遥不可及的路。

在这条路上,遇见了一些让我自惭形秽的人。他们有的深刻,有的敏锐,有的温柔,各有优势,相比之下,我像个想努力学点什么,却什么都学不好的人。

几乎下意识的,我回过头去,挑拣那些足以自怜的回忆,轻松地找出使自己不堪至此的源头——环境。我是很相信环境影响论的,但他们却让我如此清晰地意识到,环境因素之外,自己的主动性也很重要。

一直以来,我惯于被动。有人告诉我该做什么,我便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去做,不情愿的地方,便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极少主动去思考,还有什么是可以做的,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人生,也就一直这样马马虎虎了。

猛然地,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一直活得这样“失败”。

我一直像阿Q讳言自己头上的癞疮疤一样讳言“失败”与“成功”的话题,同时不断地拿“人生的意义不是用成功与失败之类的标准来衡量的”之类的话来自我催眠。

大约是出于群居动物的天性吧。我向来离群,常窝在自己画出的小圈之内,做一双旁观的冷眼时,尚能自得于所谓“清醒”,而一旦走入某个有强者的圈子,又不免自惭形秽了。

下意识找起原因来。将“失败”归于环境,是心安理得的。意识到这一点后,却又无奈。在某些时刻,人总需要一些外在力量的引导才能够豁然开朗,可遇而不可求。

别的不说,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现实状况,也算向前迈进了一步。长期的积习,只能慢慢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