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看了我的手机APP后吐槽我,"你从小就是一个极其无聊的人。我愕然。她接着说,小时候别的姐姐都带妹妹玩满大街疯跑,而你呢,躲在卧室看书。甚至过年连走亲戚都不去,说自己生病了然后躲在家看书。小伙伴来找你玩,也让妈妈说你不在家,其实是偷摸躲在卧室看书"…我有点惊讶。她接着说"你看看现在你依然没有什么别的爱好,手机上一个游戏APP都没有,你平时消遣做什么?"她用一种答案已经了然于胸的眼神看着我。觉得不用想就是啃书呗!"哈哈还真不是,你姐姐我平时就刷刷知乎"…
哈,还真的是…记忆慢慢浮现,我还倒真有那么段对文字如痴如醉的时光。甚至在地上捡片纸都要把一个个字过遍目才扔掉,觉得那些字这样总归可以瞑目,寿终正寝的庄严。而这整个超度的过程,便是我用眼睛摄取它们的灵魂。现在想起这种感觉还真是温暖奇妙充实又神圣。
而我,一个二十岁的中年少女。只有自己知道,早已背叛了岁月朦胧里那个爱读书的幼小灵魂以及她手中紧握的书。
这种转变虽然现在看来程度之大令人愕然,然而十年之间却使它每一个转折的痕迹都消磨,使我现在看来无迹可寻。
最近我也常常在思考为什么会变化这么大,小时候让我常常杞人忧天的一个故事是"江郎才尽"后来初中学的《伤仲永》也常常使我忧心忡忡,虽然不是什么天才儿童,却也从新因为爱读书而得到许多不当的过分夸奖。小孩子还是很心悦此的,因此童年留给我阴影的不是什么三种颜色也不是虐待霸凌,而是江郎才尽这个故事和伤仲永这篇古文。
童年隐隐的担心是种事发有因的预见。果真我便与文字渐渐淡漠渐渐陌然。如今当我早已习惯碎片化阅读,那些小时候看来总以为篇幅太短的文章也让我有种例行公事般的敷衍,而愧疚便由此而生。
我想,昔日的老友总归有某种剪不断还可续的前缘。如今早已在碎片阅读的海洋里颠簸已久的你我只要从心底里追寻对书籍的热爱,总可再与它做一辈子的朋友。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