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是说,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万物之所宗。圣人阐述这个道,以及告诉人们怎么把握它,行道积德以蓄天下。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译释】无论如何化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难以消除的余怨,这怎么能算完善?所以圣人待人即使被伤害了,也不会利用有利的地位去报复。有德的人只给予别人而不向别人索取,这就像拿着契约却不去逼债一样。
与人相处,如果不能宽容,那么你就难免处处树敌,寸步难行。而在老子看来,不计旧怨还不是宽容的最高境界,真正懂得宽容的人在放弃报复对方的想法,热情大度地待人,求得人与人之间的谅解、和谐。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译释】万事万物都在背阴换阳的环境中繁衍生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的一团和气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待人接物少不了这一团和气,如果你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怒气冲天,那就违背了老子的“道”,有可能要吃亏。有了喜怒又能适可而止,《中庸》把它称作“和”。如果怒气太盛,就会败坏内心的和气。至于事物乖张不顺,都是怒气过盛所致。
《道德经》是老子的心法真传,理在书中,法在书外。一个“和”字,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俗话说,和气致祥。不管是一个家庭,一个单位,还是一个社会,和气都能够带来吉祥。和气,应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和气,处世和气,以和为贵,才能带来祥和的生存环境。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译释】嘉美的言辞可以使人们互相尊重,良善的行为可以使人们互相感化。渴望被肯定,渴望被赞美,这是每个人对成就感的需要。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美好的言语可取得别人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我们从人际交往来看,美好的言语,确实可以让人敬重。因此,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去发现、寻找别人值得称赞的地方,这样不但能给对方的生活带来阳光与快乐,你也会因此更受欢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释】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对于积累的认识很深刻,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小成大,聚少成多的。老子的这一观点很客观,也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正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做什么事,若能不断努力,每次做一点,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总会有所收获。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译释】圣人很懂得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有用之处,以至于没有人会被放弃;很懂得运用各种东西的长处,所以没有任何可以丢弃的东西。
悟道的人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来发挥他的作用,所以不会放弃每个人;善于发现每个事物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来发挥它的作用,所以不会放弃每个事物;这是不显露出来的智慧。
道生天地万物,每个人、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作用。如果每天带着偏见来看待所遇到的人、事、物,难免会生出各种不顺心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学习、工作和生活。悟道的人可以冷静客观的看待各种人事物,从而发现他们的特点,再根据其特点来使其发挥他们的最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