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于省图的这本书,静静读了几天,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个人以往对苏轼的认知。撰稿人精心挑选了82首诗文,诠词释句时深刻又不失活泼,意在让读者领略其文学之博大多采,确实用心良多。
经过对诗文的数次查阅及备注,个人觉得以时间轴为纵线,围绕苏轼生平仕途,有助于我们去体味作者当时当地及宦海浮沉的数年感悟。考虑到篇幅,每一阶段都只撷取一首诗,感兴趣的朋友欢迎阅读此书、共同交流。解读有失偏颇之处,也欢迎拍砖~
(一)初入仕途
苏轼(1036-1101)宋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父苏洵,母程氏。少承母亲授以书,十余岁,博通经史。
1057年,21岁的苏轼与弟辙中同榜进士,为主考欧阳修所赏识。
1062年,授授河南福昌县主簿。
1063年,经欧阳修推荐,召试秘阁,复殿试,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
1066年,父亲苏洵逝世,回乡居丧。三年后还朝。
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二)九年,四个地方
1071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调,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水路去往杭州任通判。
1074年,苏轼再赴密州(今山东诸城)任通判,1075年任密州知州。
1077年,任徐州知州。
1079年4月,由徐州改湖州知州。
附: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三)“乌台诗案”及后14年
1079年8月,自赵宋开国以来的文字狱“乌台诗案”震惊朝野,苏轼被捕入狱。
1079年底,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
1084年,离开黄州,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
1085年10月,苏轼任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到任5日,朝命赴京改任礼部郎中。
1090年,任杭州知州。
1091年,调知颍州(今安徽阜阳)。
1092年,调知扬州。
1093年9月,新王亲政。虽然距“乌台诗案”已过去14年,还朝后的苏轼也先后被授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但是对于饱尝新旧两党轮番排挤的苏轼而言,无疑又是新的危机。苏轼再次申请外调,当年冬,到了定州(今河北定县)当知府。
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贬谪海外又7年
1094年4月,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指责起草制诰、诏令中“讥斥先朝”,由定州知州降一级调任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州,未到任所,途中三改谪令,最后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10月,到达惠州贬所(今广东惠阳)。
1096年,再次被贬儋州(今海南儋县西北)。
1100年,徽宗继位。65岁高龄的苏轼奉诏内迁廉州(今广西合浦)。
1101年8月,北归途中逝世于常州。
附:《纵笔三首》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五)生前身后名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六)结语
命运如同猎鹰,他则像只兔子。
当猎鹰抓到兔子后先飞到高空,然后松开双爪,任它极速落下与大地拥抱。当兔子骨断筋折痛苦挣扎时,猎鹰再次扑下,将它抓到空中松开双爪,如此反复数次。
但是,任凭命运如何凶狠,始终不改赤子之心、乐观豁达。除了留给后世无穷的精神财富,还有流传至今的美食及美食段子……
就以1100年6月,苏轼离开海南岛时写下的诗句来结束吧: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