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我们还是会作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有时甚至不自知,那如何减少不理性的行为呢?
《摇摆》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反复地翻阅了好几遍,其中有很多的常识性内容,所以阅读起来也比较轻松有趣,个人收获主要有3点:
1.了解了生活中那些常见的、会让我们产生非理性行为的诱因。
2.对自己过往所做的一些决定和非理性的行为作出了解释。
3.追溯观点形成的原由,尽可能的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事情,减少作出非理性的举动。
接下来我将结合本书的核心内容来进行分享,欢迎交流。
损失厌恶
单单是“损失”这一词,相信就会给人一些不好的感受,而潜在损失越重要,我们对损失的厌恶也就越强烈,由此便会盲目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来回避损失。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民已经亏损很多了,明明知道手中股票涨回原来高位价已是不可能,还是舍不得卖出及时止损,期望后市还会上涨拉升,结果越亏越多。
前两周我在饿了么上面点外卖,支付的时候提示开通超级会员立减5元,会员权益是每月送20元无门槛红包,满5笔订单还会送5元,我看了下连续包月是8元,然后就开通了。
这样看起来确实是很划算,但我实际点外卖并不多,而且每月送的20元红包也是分阶段的,显然这是一次非理性的消费。相信你知道了“厌恶损失”这一诱因也会猜想到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其实是在为一种可能性买单。
换个视角来看,发现营销中很多案例都有运用到这一心理,想想你有没有购买过可能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呢?当时出于什么想法呢?
价值归因
价值归因是指当我们遇到一样新东西、某个人或某种情境时的最初感知,而为所其赋予某些特性。
不管是一件商品的价格,还是一个人的穿着,我们会根据过去的所积累的经验来形成一个初步的判断,例如这件商品大概价值范围。
其实只要我们需要作出判断,价值归因都会从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往往也会改变我们的真实感受。比如你在看到某部电影前,可能对这部电影的观点就已经被大家评论“定性了”。
一旦定性,就会产生判断偏差,便会对那些与自己最初判断相左的证据视而不见。可见价值归因足以将我们的客观理性推出正轨。
判断标签
面对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我们会利用判断标签来组织、简化信息。
即便没有得到清楚的“标签”,我们也会为他们赋予某个价值,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标签。
你相信吗?其实一个词语就具有改变我们对另一个人全部认知的力量,当我们听到对某个人的描述时,无论这些描述有多么简短,它都会塑造我们对那个人的感受。
不妨想想看,我们根据别人某个人不经意的描述,就形成了对他人的判断,这种情形出现得有多频繁。
再分享一个神奇的心理效应:
当我们“被贴上标签”时,我们很容易开始按照人们赋予我们的方式付诸行动。我们会去迎合由他人的判断为我们创造出的模式。换句话说就是,这一“贴标签”的过程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我们“为他人贴上某种标签”时,我们就会接受我们所赋予他们的特质,在心理学界这种对期望的反应被称为“变色龙效应”。
如何减少非理性心理的影响
1.着眼于未来。
当我们过于看重眼前利益时,避免遭受损失的心理便会局限我们的思维。如果我们以长远的眼光来看,潜在损失就不会那么令人厌烦了。
2.观察事物的本质。
把影响我们对一个人或物价值判断的因素了解的越清楚,我们受价值归因影响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同时,做好准备接受自己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这一事实,其实只要意识到我们正在基于假设——对某个情境或某个人的价值的假设而作出判断,就能让我们摆脱判断偏差带来的影响。
3.保持灵活性。
在得出结论前,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