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的思考
1.当时我为什么要精读这篇文章?
没有为什么,只是觉得我应该沉下心来去精读一篇文章,打磨阅读这根杠杆,不能再浮浮沉沉了,而手头上刚好看到了这篇文章,所以就开始阅读了。
2.读的时候怎么想的,怎么计划的?
没有具体的计划,只是告诉自己开始做吧,做了才知道结果。而读一篇文章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自己也没有没办法估算,反正就做了,用黄金思维圈的思维尝试去阅读了。
3.对结果有什么要求?
第一,必须要有读书笔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希望能理解标准到底该怎么用在自己的人生中。既然老师说标准决定人生,怎么决定的?自己如果掌握了,那不是就找到了一个撬动人生成长的支点。当时的思考逻辑:
精读——理解某一个概念——改变人生。精读产生理解,这个链条没有问题。但是从理解概念到改变人生中间是有逻辑断层的。因为理解概念只能提高认知能力,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但改变想法和改变人生之间还有另一个链条。理解改变认知——引起行动——改变人生。这个链条才相对完整,但这个链条中的改变人生又太过于含糊,不够明确,不够具体。因为改变是有方向的,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而在改变人生这句话里既没有指明改变的方向,也没有说明改变的结果。所以这个思考根本就是没有结果要求的思考。
阅读后对比分析
以上是当初决定读这篇文章时的最基本的心态,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自己其实是缺乏更理性更完整的决策过程的,只是觉得好就先试起来,完全是试错的心态。如果用更理性的决策来考虑要不要读,至少是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的:
1.根据李笑来老师讲过的选择的方法罗列出必要条件。然后根据必要条件来判断是否要阅读;(是否符合长期成长;是否符合临界知识;机会成本)
2.给自己设置一个反对意见,哪怕觉得这件事情是完全正确的,也一定要给自己引入一个反对意见提醒自己可能在哪里出问题;
3.通过决策反观自己的价值观。
至少要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决策思考之后才应该得到一个结果。但自己很明显只是凭一时的感觉做了阅读的决定,而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
在决定解读之后用了黄金思维圈思考怎样阅读。现在来看,阅读的基本目的达到,也产出了要的结果,写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并在工作中开始设置目标标准。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收获:
第一,又一次积累了精读的经验。目前自己还不能灵活应用《怎样阅读一本书》里的分析阅读法,但每一次精读都是一次刻意练习的过程,这是自己在思考这篇文章时所没有考虑过的。
第二,用黄金思维圈去探究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原理,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学习知识的底层规律,学习高手的心理表征。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不断地强调这两方面,之前自己也知道,但却不得其法,这次的探究竟然打开了这扇门,看到了学习的方向,这对自己来说事本质的改变。李笑来老师常说谁做过谁知道,当明悟的那一瞬间,内心的喜悦成就感和满足感无以言表。
第三,对认知科学有了新的认知。回顾自己学过的许多概念和方法论,看看老师们使用的话术,背后都有认知科学的身影,老师们的知识源头也是自己应该学习的知识。已经购买了认知心理学,开始研读。
第四,在精读过程中重新整合了自己对刻意练习的认识。对于画小圈这个练习方法,之前自己一直理解不透彻,不知道到底怎样的去执行,但在这一次的思考过程中,有了新一层的理解——模块化练习。
第五,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平和,内耗越来越少。坚定了以慢为快,高质量积累的信念。笃信会产生力量。
第六,学习到的其他知识点:
EAT成人学习模式——知晓阶段。
TMBRT行为动机模型——理解但不透彻。
巴菲特的护城河——知晓。
目标分类法——知晓,已开始阅读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我是知道的,这次的收获远大于当时出发的目的,但我也相信这只是一次幸运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做事情更重要,而阅读本身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所以,只要用心做了,就一定会有超出预期的收获。但这种收获不能抵消前期缺少决策的盲目。
如果要自己来判断一下这次阅读的价值,我是没有办法对它进行一个真正的评估的。因为每一次积累都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小步,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真正的裂变,这些积累的真正价值才能够被体现。
这次阅读最闪光的点:
应用了黄金思维圈来思考阅读,让自己看到了文字背后的思想。这种探究精神是值得自己一直持续保持下去的。
通过这次阅读和思考带来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事情发生前一定要做出正确的方向选择,不乱动。现在要有意识培养自己构建自己的决策系统的能力,把老师提供的决策的几个必要条件放入自己的决策系统库。每次作出选择的时候,都要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是否要做一件事情。
第二,在这次目标确定的时候,自己并没有使用标准。以后的每一次思考,有意识地去使用结果导向思维,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对目标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第三,持续思考高概率正确的事都有哪些?看清楚自己处在哪个阶段,能做哪些事情去靠近这些高概率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