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并行限制的 Promise 调度器
题目描述:JS 实现一个带并发限制的异步调度器 Scheduler,保证同时运行的任务最多有两个
addTask(1000,"1");
addTask(500,"2");
addTask(300,"3");
addTask(400,"4");
的输出顺序是:2 3 1 4
整个的完整执行流程:
一开始1、2两个任务开始执行
500ms时,2任务执行完毕,输出2,任务3开始执行
800ms时,3任务执行完毕,输出3,任务4开始执行
1000ms时,1任务执行完毕,输出1,此时只剩下4任务在执行
1200ms时,4任务执行完毕,输出4
实现代码如下:
class Scheduler {
constructor(limit) {
this.queue = [];
this.maxCount = limit;
this.runCounts = 0;
}
add(time, order) {
const promiseCreator = ()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order);
resolve();
}, time);
});
};
this.queue.push(promiseCreator);
}
taskStart() {
for (let i = 0; i < this.maxCount; i++) {
this.request();
}
}
request() {
if (!this.queue || !this.queue.length || this.runCounts >= this.maxCount) {
return;
}
this.runCounts++;
this.queue
.shift()()
.then(() => {
this.runCounts--;
this.request();
});
}
}
const scheduler = new Scheduler(2);
const addTask = (time, order) => {
scheduler.add(time, order);
};
addTask(1000, "1");
addTask(500, "2");
addTask(300, "3");
addTask(400, "4");
scheduler.taskStart();
什么是HTTPS协议?
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简称:HTTPS)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安全通信的传输协议。HTTPS经由HTTP进行通信,利用SSL/TLS来加密数据包。HTTPS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对网站服务器的身份认证,保护交换数据的隐私与完整性。 HTTP协议采用明文传输信息,存在信息窃听、信息篡改和信息劫持的风险,而协议TLS/SSL具有身份验证、信息加密和完整性校验的功能,可以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安全层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发起的HTTP请求的数据进行加密操作 和 对接收到的HTTP的内容进行解密操作。
Node 中的 Event Loop 和浏览器中的有什么区别?process.nextTick 执行顺序?
Node 中的 Event Loop 和浏览器中的是完全不相同的东西。
Node 的 Event Loop 分为 6 个阶段,它们会按照顺序反复运行。每当进入某一个阶段的时候,都会从对应的回调队列中取出函数去执行。当队列为空或者执行的回调函数数量到达系统设定的阈值,就会进入下一阶段。
(1)Timers(计时器阶段):初次进入事件循环,会从计时器阶段开始。此阶段会判断是否存在过期的计时器回调(包含 setTimeout 和 setInterval),如果存在则会执行所有过期的计时器回调,执行完毕后,如果回调中触发了相应的微任务,会接着执行所有微任务,执行完微任务后再进入 Pending callbacks 阶段。
(2)Pending callbacks:执行推迟到下一个循环迭代的I / O回调(系统调用相关的回调)。
(3)Idle/Prepare:仅供内部使用。
(4)Poll(轮询阶段):
- 当回调队列不为空时:会执行回调,若回调中触发了相应的微任务,这里的微任务执行时机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不会等到所有回调执行完毕后才执行,而是针对每一个回调执行完毕后,就执行相应微任务。执行完所有的回调后,变为下面的情况。
- 当回调队列为空时(没有回调或所有回调执行完毕):但如果存在有计时器(setTimeout、setInterval和setImmediate)没有执行,会结束轮询阶段,进入 Check 阶段。否则会阻塞并等待任何正在执行的I/O操作完成,并马上执行相应的回调,直到所有回调执行完毕。
(5)Check(查询阶段):会检查是否存在 setImmediate 相关的回调,如果存在则执行所有回调,执行完毕后,如果回调中触发了相应的微任务,会接着执行所有微任务,执行完微任务后再进入 Close callbacks 阶段。
(6)Close callbacks:执行一些关闭回调,比如socket.on('close', ...)等。
下面来看一个例子,首先在有些情况下,定时器的执行顺序其实是随机的
setTimeout(() => { console.log('setTimeout')}, 0)setImmediate(() => { console.log('setImmediate')})
对于以上代码来说,setTimeout
可能执行在前,也可能执行在后
- 首先
setTimeout(fn, 0) === setTimeout(fn, 1)
,这是由源码决定的 - 进入事件循环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在准备时候花费了大于 1ms 的时间,那么在 timer 阶段就会直接执行
setTimeout
回调 - 那么如果准备时间花费小于 1ms,那么就是
setImmediate
回调先执行了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执行顺序一定是固定的,比如以下代码:
const fs = require('fs')
fs.readFile(__filename, ()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out');
}, 0)
setImmediate(() => {
console.log('immediate')
})
})
在上述代码中,setImmediate
永远先执行。因为两个代码写在 IO 回调中,IO 回调是在 poll 阶段执行,当回调执行完毕后队列为空,发现存在 setImmediate
回调,所以就直接跳转到 check 阶段去执行回调了。
上面都是 macrotask 的执行情况,对于 microtask 来说,它会在以上每个阶段完成前清空 microtask 队列,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r21')
}, 0)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
对于以上代码来说,其实和浏览器中的输出是一样的,microtask 永远执行在 macrotask 前面。
最后来看 Node 中的 process.nextTick
,这个函数其实是独立于 Event Loop 之外的,它有一个自己的队列,当每个阶段完成后,如果存在 nextTick 队列,就会清空队列中的所有回调函数,并且优先于其他 microtask 执行。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r1')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
}, 0)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
})
})
})
对于以上代码,永远都是先把 nextTick 全部打印出来。
对浏览器内核的理解
浏览器内核主要分成两部分:
- 渲染引擎的职责就是渲染,即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所请求的内容。默认情况下,渲染引擎可以显示 html、xml 文档及图片,它也可以借助插件显示其他类型数据,例如使用 PDF 阅读器插件,可以显示 PDF 格式。
- JS 引擎:解析和执行 javascript 来实现网页的动态效果。
最开始渲染引擎和 JS 引擎并没有区分的很明确,后来 JS 引擎越来越独立,内核就倾向于只指渲染引擎。
代码输出结果
const promise = Promise.resolve().then(() => {
return promise;
})
promise.catch(console.err)
输出结果如下:
Uncaught (in promise) TypeError: Chaining cycle detected for promise #<Promise>
这里其实是一个坑,.then
或 .catch
返回的值不能是 promise 本身,否则会造成死循环。
display的block、inline和inline-block的区别
(1)block: 会独占一行,多个元素会另起一行,可以设置width、height、margin和padding属性;
(2)inline: 元素不会独占一行,设置width、height属性无效。但可以设置水平方向的margin和padding属性,不能设置垂直方向的padding和margin;
(3)inline-block: 将对象设置为inline对象,但对象的内容作为block对象呈现,之后的内联对象会被排列在同一行内。
对于行内元素和块级元素,其特点如下:
(1)行内元素
- 设置宽高无效;
- 可以设置水平方向的margin和padding属性,不能设置垂直方向的padding和margin;
- 不会自动换行;
(2)块级元素
- 可以设置宽高;
- 设置margin和padding都有效;
- 可以自动换行;
- 多个块状,默认排列从上到下。
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空对象?
Object.keys(obj).length === 0
手写题:在线编程,getUrlParams(url,key); 就是很简单的获取url的某个参数的问题,但要考虑边界情况,多个返回值等等
伪元素和伪类的区别和作用?
- 伪元素:在内容元素的前后插入额外的元素或样式,但是这些元素实际上并不在文档中生成。它们只在外部显示可见,但不会在文档的源代码中找到它们,因此,称为“伪”元素。例如:
p::before {content:"第一章:";}
p::after {content:"Hot!";}
p::first-line {background:red;}
p::first-letter {font-size:30px;}
- 伪类:将特殊的效果添加到特定选择器上。它是已有元素上添加类别的,不会产生新的元素。例如:
a:hover {color: #FF00FF}
p:first-child {color: red}
总结: 伪类是通过在元素选择器上加⼊伪类改变元素状态,⽽伪元素通过对元素的操作进⾏对元素的改变。
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1)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其实就是指建立一个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总共发送3个包。进行三次握手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确认双方的接收能力和发送能力是否正常、指定自己的初始化序列号为后面的可靠性传送做准备。实质上其实就是连接服务器指定端口,建立TCP连接,并同步连接双方的序列号和确认号,交换TCP窗口大小信息。
刚开始客户端处于 Closed 的状态,服务端处于 Listen 状态。
-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给服务端发一个 SYN 报文,并指明客户端的初始化序列号 ISN,此时客户端处于 SYN_SEND 状态。
首部的同步位SYN=1,初始序号seq=x,SYN=1的报文段不能携带数据,但要消耗掉一个序号。
-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SYN 报文之后,会以自己的 SYN 报文作为应答,并且也是指定了自己的初始化序列号 ISN。同时会把客户端的 ISN + 1 作为ACK 的值,表示自己已经收到了客户端的 SYN,此时服务器处于 SYN_REVD 的状态。
在确认报文段中SYN=1,ACK=1,确认号ack=x+1,初始序号seq=y
-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 SYN 报文之后,会发送一个 ACK 报文,当然,也是一样把服务器的 ISN + 1 作为 ACK 的值,表示已经收到了服务端的 SYN 报文,此时客户端处于 ESTABLISHED 状态。服务器收到 ACK 报文之后,也处于 ESTABLISHED 状态,此时,双方已建立起了连接。
确认报文段ACK=1,确认号ack=y+1,序号seq=x+1(初始为seq=x,第二个报文段所以要+1),ACK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不携带数据则不消耗序号。
那为什么要三次握手呢?两次不行吗?
- 为了确认双方的接收能力和发送能力都正常
- 如果是用两次握手,则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如客户端发出连接请求,但因连接请求报文丢失而未收到确认,于是客户端再重传一次连接请求。后来收到了确认,建立了连接。数据传输完毕后,就释放了连接,客户端共发出了两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其中第一个丢失,第二个到达了服务端,但是第一个丢失的报文段只是在某些网络结点长时间滞留了,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服务端,此时服务端误认为客户端又发出一次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客户端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不采用三次握手,只要服务端发出确认,就建立新的连接了,此时客户端忽略服务端发来的确认,也不发送数据,则服务端一致等待客户端发送数据,浪费资源。
简单来说就是以下三步:
- 第一次握手: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段。该报文段中包含自身的数据通讯初始序号。请求发送后,客户端便进入 SYN-SENT 状态。
- 第二次握手: 服务端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果同意连接,则会发送一个应答,该应答中也会包含自身的数据通讯初始序号,发送完成后便进入 SYN-RECEIVED 状态。
- 第三次握手: 当客户端收到连接同意的应答后,还要向服务端发送一个确认报文。客户端发完这个报文段后便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服务端收到这个应答后也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此时连接建立成功。
TCP 三次握手的建立连接的过程就是相互确认初始序号的过程,告诉对方,什么样序号的报文段能够被正确接收。 第三次握手的作用是客户端对服务器端的初始序号的确认。如果只使用两次握手,那么服务器就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序号是否 已被确认。同时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失效的请求报文段被服务器接收,而出现错误的情况。
(2)四次挥手
刚开始双方都处于 ESTABLISHED 状态,假如是客户端先发起关闭请求。四次挥手的过程如下:
- 第一次挥手: 客户端会发送一个 FIN 报文,报文中会指定一个序列号。此时客户端处于 FIN_WAIT1 状态。
即发出连接释放报文段(FIN=1,序号seq=u),并停止再发送数据,主动关闭TCP连接,进入FIN_WAIT1(终止等待1)状态,等待服务端的确认。
-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收到 FIN 之后,会发送 ACK 报文,且把客户端的序列号值 +1 作为 ACK 报文的序列号值,表明已经收到客户端的报文了,此时服务端处于 CLOSE_WAIT 状态。
即服务端收到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即发出确认报文段(ACK=1,确认号ack=u+1,序号seq=v),服务端进入CLOSE_WAIT(关闭等待)状态,此时的TCP处于半关闭状态,客户端到服务端的连接释放。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确认后,进入FIN_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服务端发出的连接释放报文段。
- 第三次挥手:如果服务端也想断开连接了,和客户端的第一次挥手一样,发给 FIN 报文,且指定一个序列号。此时服务端处于 LAST_ACK 的状态。
即服务端没有要向客户端发出的数据,服务端发出连接释放报文段(FIN=1,ACK=1,序号seq=w,确认号ack=u+1),服务端进入LAST_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客户端的确认。
-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 FIN 之后,一样发送一个 ACK 报文作为应答,且把服务端的序列号值 +1 作为自己 ACK 报文的序列号值,此时客户端处于 TIME_WAIT 状态。需要过一阵子以确保服务端收到自己的 ACK 报文之后才会进入 CLOSED 状态,服务端收到 ACK 报文之后,就处于关闭连接了,处于 CLOSED 状态。
即客户端收到服务端的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对此发出确认报文段(ACK=1,seq=u+1,ack=w+1),客户端进入TIME_WAIT(时间等待)状态。此时TCP未释放掉,需要经过时间等待计时器设置的时间2MSL后,客户端才进入CLOSED状态。
那为什么需要四次挥手呢?
因为当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报文。其中ACK报文是用来应答的,SYN报文是用来同步的。但是关闭连接时,当服务端收到FIN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SOCKET,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告诉客户端,“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只有等到我服务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我才能发送FIN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次挥手。
简单来说就是以下四步:
- 第一次挥手: 若客户端认为数据发送完成,则它需要向服务端发送连接释放请求。
-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收到连接释放请求后,会告诉应用层要释放 TCP 链接。然后会发送 ACK 包,并进入 CLOSE_WAIT 状态,此时表明客户端到服务端的连接已经释放,不再接收客户端发的数据了。但是因为 TCP 连接是双向的,所以服务端仍旧可以发送数据给客户端。
- 第三次挥手:服务端如果此时还有没发完的数据会继续发送,完毕后会向客户端发送连接释放请求,然后服务端便进入 LAST-ACK 状态。
- 第四次挥手: 客户端收到释放请求后,向服务端发送确认应答,此时客户端进入 TIME-WAIT 状态。该状态会持续 2MSL(最大段生存期,指报文段在网络中生存的时间,超时会被抛弃) 时间,若该时间段内没有服务端的重发请求的话,就进入 CLOSED 状态。当服务端收到确认应答后,也便进入 CLOSED 状态。
TCP 使用四次挥手的原因是因为 TCP 的连接是全双工的,所以需要双方分别释放到对方的连接,单独一方的连接释放,只代 表不能再向对方发送数据,连接处于的是半释放的状态。
最后一次挥手中,客户端会等待一段时间再关闭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发送给服务器的确认报文段丢失或者出错,从而导致服务器 端不能正常关闭。
什么是闭包
闭包是一种特殊的对象,它由两部分组成:执行上下文(代号 A),以及在该执行上下文中创建的函数 (代号 B),当 B 执行时,如果访问了 A 中变量对象的值,那么闭包就会产生,且在 Chrome 中使用这个执行上下文 A 的函数名代指闭包。
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的区别
- 正向代理:
客户端想获得一个服务器的数据,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直接获取。于是客户端设置了一个代理服务器,并且指定目标服务器,之后代理服务器向目标服务器转交请求并将获得的内容发送给客户端。这样本质上起到了对真实服务器隐藏真实客户端的目的。实现正向代理需要修改客户端,比如修改浏览器配置。
- 反向代理:
服务器为了能够将工作负载分不到多个服务器来提高网站性能 (负载均衡)等目的,当其受到请求后,会首先根据转发规则来确定请求应该被转发到哪个服务器上,然后将请求转发到对应的真实服务器上。这样本质上起到了对客户端隐藏真实服务器的作用。
一般使用反向代理后,需要通过修改 DNS 让域名解析到代理服务器 IP,这时浏览器无法察觉到真正服务器的存在,当然也就不需要修改配置了。
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的结构是一样的,都是 client-proxy-server 的结构,它们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中间这个 proxy 是哪一方设置的。在正向代理中,proxy 是 client 设置的,用来隐藏 client;而在反向代理中,proxy 是 server 设置的,用来隐藏 server。
typeof null 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
typeof null 的结果是Object。
在 JavaScript 第一个版本中,所有值都存储在 32 位的单元中,每个单元包含一个小的 类型标签(1-3 bits) 以及当前要存储值的真实数据。类型标签存储在每个单元的低位中,共有五种数据类型:
000: object - 当前存储的数据指向一个对象。
1: int - 当前存储的数据是一个 31 位的有符号整数。
010: double - 当前存储的数据指向一个双精度的浮点数。
100: string - 当前存储的数据指向一个字符串。
110: boolean - 当前存储的数据是布尔值。
如果最低位是 1,则类型标签标志位的长度只有一位;如果最低位是 0,则类型标签标志位的长度占三位,为存储其他四种数据类型提供了额外两个 bit 的长度。
有两种特殊数据类型:
- undefined的值是 (-2)30(一个超出整数范围的数字);
- null 的值是机器码 NULL 指针(null 指针的值全是 0)
那也就是说null的类型标签也是000,和Object的类型标签一样,所以会被判定为Object。
HTTP状态码
状态码的类别:
类别 | 原因 | 描述 |
---|---|---|
1xx | Informational(信息性状态码) | 接受的请求正在处理 |
2xx | Success(成功状态码) | 请求正常处理完毕 |
3xx | Redirection(重定向状态码) | 需要进行附加操作一完成请求 |
4xx | Client Error (客户端错误状态码) | 服务器无法处理请求 |
5xx | Server Error(服务器错误状态码) | 服务器处理请求出错 |
1. 2XX (Success 成功状态码)
状态码2XX表示请求被正常处理了。
(1)200 OK
200 OK表示客户端发来的请求被服务器端正常处理了。
(2)204 No Content
该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已经在服务器端正常处理了,但是没有返回的内容,响应报文中不包含实体的主体部分。一般在只需要从客户端往服务器端发送信息,而服务器端不需要往客户端发送内容时使用。
(3)206 Partial Content
该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进行了范围请求,而服务器端执行了这部分的 GET 请求。响应报文中包含由 Content-Range 指定范围的实体内容。
2. 3XX (Redirection 重定向状态码)
3XX 响应结果表明浏览器需要执行某些特殊的处理以正确处理请求。
(1)301 Moved Permanently
永久重定向。 该状态码表示请求的资源已经被分配了新的 URI,以后应使用资源指定的 URI。新的 URI 会在 HTTP 响应头中的 Location 首部字段指定。若用户已经把原来的URI保存为书签,此时会按照 Location 中新的URI重新保存该书签。同时,搜索引擎在抓取新内容的同时也将旧的网址替换为重定向之后的网址。
使用场景:
- 当我们想换个域名,旧的域名不再使用时,用户访问旧域名时用301就重定向到新的域名。其实也是告诉搜索引擎收录的域名需要对新的域名进行收录。
- 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出现了不带www的域名,而带www的域名却没有收录,这个时候可以用301重定向来告诉搜索引擎我们目标的域名是哪一个。
(2)302 Found
临时重定向。 该状态码表示请求的资源被分配到了新的 URI,希望用户(本次)能使用新的 URI 访问资源。和 301 Moved Permanently 状态码相似,但是 302 代表的资源不是被永久重定向,只是临时性质的。也就是说已移动的资源对应的 URI 将来还有可能发生改变。若用户把 URI 保存成书签,但不会像 301 状态码出现时那样去更新书签,而是仍旧保留返回 302 状态码的页面对应的 URI。同时,搜索引擎会抓取新的内容而保留旧的网址。因为服务器返回302代码,搜索引擎认为新的网址只是暂时的。
使用场景:
- 当我们在做活动时,登录到首页自动重定向,进入活动页面。
- 未登陆的用户访问用户中心重定向到登录页面。
- 访问404页面重新定向到首页。
(3)303 See Other
该状态码表示由于请求对应的资源存在着另一个 URI,应使用 GET 方法定向获取请求的资源。
303 状态码和 302 Found 状态码有着相似的功能,但是 303 状态码明确表示客户端应当采用 GET 方法获取资源。
303 状态码通常作为 PUT 或 POST 操作的返回结果,它表示重定向链接指向的不是新上传的资源,而是另外一个页面,比如消息确认页面或上传进度页面。而请求重定向页面的方法要总是使用 GET。
注意:
- 当 301、302、303 响应状态码返回时,几乎所有的浏览器都会把 POST 改成GET,并删除请求报文内的主体,之后请求会再次自动发送。
- 301、302 标准是禁止将 POST 方法变成 GET方法的,但实际大家都会这么做。
(4)304 Not Modified
浏览器缓存相关。 该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发送附带条件的请求时,服务器端允许请求访问资源,但未满足条件的情况。304 状态码返回时,不包含任何响应的主体部分。304 虽然被划分在 3XX 类别中,但是和重定向没有关系。
带条件的请求(Http 条件请求):使用 Get方法 请求,请求报文中包含(if-match
、if-none-match
、if-modified-since
、if-unmodified-since
、if-range
)中任意首部。
状态码304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告诉客户端有缓存,直接使用缓存中的数据。返回页面的只有头部信息,是没有内容部分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页的性能。
(5)307 Temporary Redirect
307表示临时重定向。 该状态码与 302 Found 有着相同含义,尽管 302 标准禁止 POST 变成 GET,但是实际使用时还是这样做了。
307 会遵守浏览器标准,不会从 POST 变成 GET。但是对于处理请求的行为时,不同浏览器还是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规范要求浏览器继续向 Location 的地址 POST 内容。规范要求浏览器继续向 Location 的地址 POST 内容。
3. 4XX (Client Error 客户端错误状态码)
4XX 的响应结果表明客户端是发生错误的原因所在。
(1)400 Bad Request
该状态码表示请求报文中存在语法错误。当错误发生时,需修改请求的内容后再次发送请求。另外,浏览器会像 200 OK 一样对待该状态码。
(2)401 Unauthorized
该状态码表示发送的请求需要有通过 HTTP 认证(BASIC 认证、DIGEST 认证)的认证信息。若之前已进行过一次请求,则表示用户认证失败
返回含有 401 的响应必须包含一个适用于被请求资源的 WWW-Authenticate 首部用以质询(challenge)用户信息。当浏览器初次接收到 401 响应,会弹出认证用的对话窗口。
以下情况会出现401:
- 401.1 - 登录失败。
- 401.2 - 服务器配置导致登录失败。
- 401.3 - 由于 ACL 对资源的限制而未获得授权。
- 401.4 - 筛选器授权失败。
- 401.5 - ISAPI/CGI 应用程序授权失败。
- 401.7 - 访问被 Web 服务器上的 URL 授权策略拒绝。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3)403 Forbidden
该状态码表明请求资源的访问被服务器拒绝了,服务器端没有必要给出详细理由,但是可以在响应报文实体的主体中进行说明。进入该状态后,不能再继续进行验证。该访问是永久禁止的,并且与应用逻辑密切相关。
IIS 定义了许多不同的 403 错误,它们指明更为具体的错误原因:
- 403.1 - 执行访问被禁止。
- 403.2 - 读访问被禁止。
- 403.3 - 写访问被禁止。
- 403.4 - 要求 SSL。
- 403.5 - 要求 SSL 128。
- 403.6 - IP 地址被拒绝。
- 403.7 - 要求客户端证书。
- 403.8 - 站点访问被拒绝。
- 403.9 - 用户数过多。
- 403.10 - 配置无效。
- 403.11 - 密码更改。
- 403.12 - 拒绝访问映射表。
- 403.13 - 客户端证书被吊销。
- 403.14 - 拒绝目录列表。
- 403.15 - 超出客户端访问许可。
- 403.16 - 客户端证书不受信任或无效。
- 403.17 - 客户端证书已过期或尚未生效
- 403.18 - 在当前的应用程序池中不能执行所请求的 URL。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403.19 - 不能为这个应用程序池中的客户端执行 CGI。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403.20 - Passport 登录失败。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4)404 Not Found
该状态码表明服务器上无法找到请求的资源。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服务器端拒绝请求且不想说明理由时使用。
以下情况会出现404:
- 404.0 -(无) – 没有找到文件或目录。
- 404.1 - 无法在所请求的端口上访问 Web 站点。
- 404.2 - Web 服务扩展锁定策略阻止本请求。
- 404.3 - MIME 映射策略阻止本请求。
(5)405 Method Not Allowed
该状态码表示客户端请求的方法虽然能被服务器识别,但是服务器禁止使用该方法。GET 和 HEAD 方法,服务器应该总是允许客户端进行访问。客户端可以通过 OPTIONS 方法(预检)来查看服务器允许的访问方法, 如下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GET,HEAD,PUT,PATCH,POST,DELETE
4. 5XX (Server Error 服务器错误状态码)
5XX 的响应结果表明服务器本身发生错误.
(1)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该状态码表明服务器端在执行请求时发生了错误。也有可能是 Web 应用存在的 bug 或某些临时的故障。
(2)502 Bad Gateway
该状态码表明扮演网关或代理角色的服务器,从上游服务器中接收到的响应是无效的。注意,502 错误通常不是客户端能够修复的,而是需要由途经的 Web 服务器或者代理服务器对其进行修复。以下情况会出现502:
- 502.1 - CGI (通用网关接口)应用程序超时。
- 502.2 - CGI (通用网关接口)应用程序出错。
(3)503 Service Unavailable
该状态码表明服务器暂时处于超负载或正在进行停机维护,现在无法处理请求。如果事先得知解除以上状况需要的时间,最好写入 RetryAfter 首部字段再返回给客户端。
使用场景:
- 服务器停机维护时,主动用503响应请求;
- nginx 设置限速,超过限速,会返回503。
(4)504 Gateway Timeout
该状态码表示网关或者代理的服务器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想要的响应。他是HTTP 1.1中新加入的。
使用场景:代码执行时间超时,或者发生了死循环。
5. 总结
(1)2XX 成功
- 200 OK,表示从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在服务器端被正确处理
- 204 No content,表示请求成功,但响应报文不含实体的主体部分
- 205 Reset Content,表示请求成功,但响应报文不含实体的主体部分,但是与 204 响应不同在于要求请求方重置内容
- 206 Partial Content,进行范围请求
(2)3XX 重定向
- 301 moved permanently,永久性重定向,表示资源已被分配了新的 URL
- 302 found,临时性重定向,表示资源临时被分配了新的 URL
- 303 see other,表示资源存在着另一个 URL,应使用 GET 方法获取资源
- 304 not modified,表示服务器允许访问资源,但因发生请求未满足条件的情况
- 307 temporary redirect,临时重定向,和302含义类似,但是期望客户端保持请求方法不变向新的地址发出请求
(3)4XX 客户端错误
- 400 bad request,请求报文存在语法错误
- 401 unauthorized,表示发送的请求需要有通过 HTTP 认证的认证信息
- 403 forbidden,表示对请求资源的访问被服务器拒绝
- 404 not found,表示在服务器上没有找到请求的资源
(4)5XX 服务器错误
- 500 internal sever error,表示服务器端在执行请求时发生了错误
- 501 Not Implemented,表示服务器不支持当前请求所需要的某个功能
- 503 service unavailable,表明服务器暂时处于超负载或正在停机维护,无法处理请求
原型链指向
p.__proto__ // Person.prototype
Person.prototype.__proto__ // Object.prototype
p.__proto__.__proto__ //Object.prototype
p.__proto__.constructor.prototype.__proto__ // Object.prototype
Person.prototype.constructor.prototype.__proto__ // Object.prototype
p1.__proto__.constructor // Person
Person.prototype.constructor // Person
对HTML语义化的理解
语义化是指根据内容的结构化(内容语义化),选择合适的标签(代码语义化)。通俗来讲就是用正确的标签做正确的事情。
语义化的优点如下:
- 对机器友好,带有语义的文字表现力丰富,更适合搜索引擎的爬虫爬取有效信息,有利于SEO。除此之外,语义类还支持读屏软件,根据文章可以自动生成目录;
- 对开发者友好,使用语义类标签增强了可读性,结构更加清晰,开发者能清晰的看出网页的结构,便于团队的开发与维护。
常见的语义化标签:
<header></header> 头部
<nav></nav> 导航栏
<section></section> 区块(有语义化的div)
<main></main> 主要区域
<article></article> 主要内容
<aside></aside> 侧边栏
<footer></footer> 底部
如何防御 CSRF 攻击?
CSRF 攻击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防护:
- 进行同源检测,服务器根据 http 请求头中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来判断请求是否为允许访问的站点,从而对请求进行过滤。当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都不存在的时候,直接阻止请求。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有些情况下 referer 可以被伪造,同时还会把搜索引擎的链接也给屏蔽了。所以一般网站会允许搜索引擎的页面请求,但是相应的页面请求这种请求方式也可能被攻击者给利用。(Referer 字段会告诉服务器该网页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过来的)
- 使用 CSRF Token 进行验证,服务器向用户返回一个随机数 Token ,当网站再次发起请求时,在请求参数中加入服务器端返回的 token ,然后服务器对这个 token 进行验证。这种方法解决了使用 cookie 单一验证方式时,可能会被冒用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缺点就是,我们需要给网站中的所有请求都添加上这个 token,操作比较繁琐。还有一个问题是一般不会只有一台网站服务器,如果请求经过负载平衡转移到了其他的服务器,但是这个服务器的 session 中没有保留这个 token 的话,就没有办法验证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改变 token 的构建方式来解决。
- 对 Cookie 进行双重验证,服务器在用户访问网站页面时,向请求域名注入一个Cookie,内容为随机字符串,然后当用户再次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从 cookie 中取出这个字符串,添加到 URL 参数中,然后服务器通过对 cookie 中的数据和参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使用这种方式是利用了攻击者只能利用 cookie,但是不能访问获取 cookie 的特点。并且这种方法比 CSRF Token 的方法更加方便,并且不涉及到分布式访问的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网站存在 XSS 漏洞的,那么这种方式会失效。同时这种方式不能做到子域名的隔离。
- 在设置 cookie 属性的时候设置 Samesite ,限制 cookie 不能作为被第三方使用,从而可以避免被攻击者利用。Samesite 一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严格模式,在严格模式下 cooki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作为第三方 Cookie 使用,在宽松模式下,cookie 可以被请求是 GET 请求,且会发生页面跳转的请求所使用。
new 操作符
题目描述:手写 new 操作符实现
实现代码如下:
function myNew(fn, ...args) {
let obj = Object.create(fn.prototype);
let res = fn.call(obj, ...args);
if (res && (typeof res === "object" || typeof res === "function")) {
return res;
}
return obj;
}
用法如下:
// //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
// // this.name = name;
// // this.age = age;
// // }
// // Person.prototype.say = function() {
// // console.log(this.age);
// // };
// // let p1 = myNew(Person, "lihua", 18);
// // console.log(p1.name);
// // console.log(p1);
// // p1.say();
请实现 DOM2JSON 一个函数,可以把一个 DOM 节点输出 JSON 的格式
题目描述:
<div>
<span>
<a></a>
</span>
<span>
<a></a>
<a></a>
</span>
</div>
把上诉dom结构转成下面的JSON格式
{
tag: 'DIV',
children: [
{
tag: 'SPAN',
children: [
{ tag: 'A', children: [] }
]
},
{
tag: 'SPAN',
children: [
{ tag: 'A', children: [] },
{ tag: 'A', children: [] }
]
}
]
}
实现代码如下:
function dom2Json(domtree) {
let obj = {};
obj.name = domtree.tagName;
obj.children = [];
domtree.childNodes.forEach((child) => obj.children.push(dom2Json(child)));
return obj;
}
扩展思考:如果给定的不是一个 Dom 树结构 而是一段 html 字符串 该如何解析?
那么这个问题就类似 Vue 的模板编译原理 我们可以利用正则 匹配 html 字符串 遇到开始标签 结束标签和文本 解析完毕之后生成对应的 ast 并建立相应的父子关联 不断的 advance 截取剩余的字符串 直到 html 全部解析完毕
CSS 如何阻塞文档解析?
理论上,既然样式表不改变 DOM 树,也就没有必要停下文档的解析等待它们。然而,存在一个问题,JavaScript 脚本执行时可能在文档的解析过程中请求样式信息,如果样式还没有加载和解析,脚本将得到错误的值,显然这将会导致很多问题。所以如果浏览器尚未完成 CSSOM 的下载和构建,而我们却想在此时运行脚本,那么浏览器将延迟 JavaScript 脚本执行和文档的解析,直至其完成 CSSOM 的下载和构建。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浏览器会先下载和构建 CSSOM,然后再执行 JavaScript,最后再继续文档的解析。
浏览器乱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产生乱码的原因:
- 网页源代码是
gbk
的编码,而内容中的中文字是utf-8
编码的,这样浏览器打开即会出现html
乱码,反之也会出现乱码; -
html
网页编码是gbk
,而程序从数据库中调出呈现是utf-8
编码的内容也会造成编码乱码; - 浏览器不能自动检测网页编码,造成网页乱码。
解决办法:
- 使用软件编辑HTML网页内容;
- 如果网页设置编码是
gbk
,而数据库储存数据编码格式是UTF-8
,此时需要程序查询数据库数据显示数据前进程序转码; - 如果浏览器浏览时候出现网页乱码,在浏览器中找到转换编码的菜单进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