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第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张曼玉凭借《阮玲玉》获得了最佳女主角。
她当时的获奖感言,时至今日对我的交际观仍有启发: 拿奖拿几次都会学会一些事情,比如事后都会有很多人会说,不应该她拿。
以前我会介意,会争辩,但是现在我学会了,奖在我手里,你们讲什么我不理,不关我事,总而言之要谢谢全部支持我的人!
年少时,面对争议,我们总是不余遗力地为自己讨个“公道”。
后来才发现,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思考问题,层次不同的人,思维方式注定不同。
所以,与不同层次的人争辩,注定是一场无意义的口舌之争。
作家“老杨的猫头鹰”说过:
“人一旦认定了某件事,想法就会变得片面且固执,换句话说,蒙蔽我们的是执念,是偏见。”
他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微博上,评论的人不少,其中一个人第一句话就说:“你写的都是什么垃圾文章?”
辛苦写出来的文章,被人评成“垃圾”,老杨忍不住反问:“如果我文章写得有什么不对,欢迎指出来。”
结果对方理直气壮地说:“这种垃圾书谁还看得下去!我只喜欢尼采写的哲学,还有卡夫卡写的小说,像你写的这种垃圾书,我不屑看。”
老杨气不过,就和对方争辩起来:“你都没看过我写的书,为什么觉得垃圾呢?”
几个回合下来,对方越发洋洋得意:“你们写书的人多数都是垃圾,写的书当然也是垃圾,根本就不用看。”
老杨被激怒,打了一段毫无逻辑的回击文字,但在发送之前,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只会与人互骂的喷子。
心理学中有一个“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总是会得出自以为正确,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结论。
能力欠缺越严重的人,越喜欢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中,只会一味高估自己的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
实际上,那些遇事不会思考,只会习惯性中伤别人的人,正是存在这样的思维局限性,浪费时间与他们争论,不但无法让对方认可自己,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损耗。
层次不同的人,不必刻意相融,更不要尝试用自己的价值观说服对方。
正如老杨领悟到的那样:
如果你发现了和对方不在一个层次上,就不要硬聊了,也不用勉强自己和他做朋友,隔着一个西天取经的距离,还能觉得对方有些神秘感,反倒舒心。
是啊,“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余生很贵,层次不同的人,不必刻意相融,更不要尝试用自己的价值观说服对方。
人生最舒适的状态,是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彻夜长谈,对话不投机的人一笑了之。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不同层次的人,对不同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强烈地需要物质,有的强烈地需要感情,更有的强烈地需要追求理想。”
生活在不同层次的人群,因为经历不同,所以对生活的感知也全然不同。
电视剧《流金岁月》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不一样,你经历的我没有经历,我经历的你也没有经历,所以谁都不要小看谁。”
真正高层次的人,不是站在某一个角度争论、说服别人,而是坚持自己的同时,也能尊重别人。
不争辩,不说破,不嘲讽,才是高情商。
一日,孔子的学生正在门前扫落叶,突然来了一个人,问他说:“你是不是孔子的弟子?”
孔子的学生点头称是。那人又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学生,应该也很博学。我且问你一个问题,一年有几个季节。”
孔子的学生脱口而出:“当然是四季。”那人却摇头说:“不,一年只有三季。”结果,两个人为着一年有几季的问题争辩了半天。
这时,孔子过来了。那人也问孔子:“一年有几季?”孔子竟肯定地回答:“先生您说得对,一年有三季。”于是,那人便满意地扬长而去。
孔子的学生很不解。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师为什么谎称三季呢?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个人通体的绿色吗?他的蚱蜢变的人。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没经历过四季。你和他争辩四季的问题,不是浪费时间吗?”
这大概就是圣人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三季人”,他们的认知与你不是一个层次,如果一味地去争输赢,不仅说服不了他,还消耗了自己。
就像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书里说的那样:“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会。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地沉积在心里。”
你要清楚,和什么样的人争辩,就注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最好的发声方式莫过于不争辩、不解释,做好自己,用结果说明问题。
就像网上有一个段子:“问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有没有《时间简史》,他只会认为你在骂他。”
好笑却又扎心。
王尔德说过:“和别人谈论他不了解的东西是徒劳的。”
把争辩的时间都用来成长,才是输了争吵,赢了人生。
卡耐基曾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深以为然,很多情况下强行争论,往往是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著名的学者,在学术问题上也难免较真。一次俩人在出国的轮船上吵了起来,原来,两人因为一个法文的发音问题争论不休。杨绛说钱钟书的发文发音有点乡音,钱钟书表示不服。在争执过程中,彼此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后来他们请船上一个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做判官,裁判认为杨绛说的是对的。对于获胜,杨绛没有丝毫喜悦,反而觉得很不开心,因为这次争论,让两人输掉了和气,也输掉了好心情。
生活中没那么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为了维持感情,做一点点让步,真的不丢人。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是一种难得的生活智慧。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与能理解的、同层次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争论,可能是寻求真理;而和不同层次的人争辩和解释,那只是无谓的自我消耗,甚至变成人身攻击。
是啊,他从未去过你到过的地方,也没有读过你读过的书,更不认识你认识的人,他积累了一辈子的生活经验,也不会因为你几句话就改变。
同样的事发生在境遇不同的人身上,对经历者的感受和影响完全不一样,既没有对错之分,也不必互相说服。
人生最顶级的智慧,就是永远不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