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檐故事簿系列-我的故事-第一章(下)
原创 杨栖檐 屋檐下的杨先森 2025年11月17日 10:09 陕西
第1章:真相并非真相(下)
整个故事大概三千字,前后用了——我看了看时间,愣住了。
晚上九点零三分。
我记得我开始写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四十五分。也就是说,我写了三个多小时。
但我完全没有这三个小时的记忆。
在我的印象里,我只是刚刚坐下,敲了几段文字,然后故事就写完了。中间发生了什么?我喝水了吗?去洗手间了吗?我完全不记得。
我慌乱地看向桌面。凉面还在那里,没动过。咖啡杯空了,但我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喝完的。
Word文档的修改记录显示,最后一次保存是在晚上八点四十五分。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个小时里,我不仅写完了整篇文章,还完成了润色、排版,甚至配了一张封面图。
但我对这些全无印象。
我的心跳开始加速。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我把它叫做"放空"状态,一种高度专注但事后失忆的创作状态。通常发生在我极度疲惫或压力过大的时候。
我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很多创作者都有类似的经历,叫做"心流状态"或者"创作性解离"。只是我的情况稍微极端一点,会完全忘记创作过程。
我保存了文档,准备发布到公众号上。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公众号后台有新消息。
我点开,看到一条新的私信。
发送者的署名让我愣住了。
名字是:"杨栖檐"
不是网名,不是昵称,就是我的真名。
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人在用我的名字注册账号。但公众号平台应该有实名认证,不太可能有重名的情况。
我点开对方的主页,账号注册时间显示是今天下午三点整。地理位置:北京。没有头像,没有简介,没有任何其他信息。
唯一的内容,就是刚刚发来的这条投稿。
标题是:《我的第一个安全屋》
我盯着这个标题看了很久。
第一个安全屋。
我脑海中那九个安全屋,第一个是什么?
我努力回想。是一个在海边的小房子,还是在山里的木屋?不对,都不是。第一个安全屋应该是——
我突然想不起来了。
明明就在几小时前,我还清楚地记得每一个安全屋的细节,但现在,当我试图回忆第一个的时候,脑子里却一片模糊。
我犹豫了很久,最终点开了那条投稿。
---
*那是我二十五岁的时候。*
*我在南方的一个小城租了一间阁楼,月租四百块。阁楼很小,只有十几平米,但有一扇天窗,晚上能看到星星。*
*我当时刚辞职,身上只有三千块钱,想写一本小说。我觉得只要给我半年时间,我就能写出一部杰作,然后我的人生就会改变。*
*我在那个阁楼里住了四个月。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开天窗,让阳光照进来。然后泡一杯速溶咖啡,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写作。*
*那四个月是我人生中最自由的时光。没有人催我上班,没有人逼我社交,没有人告诉我该做什么。我就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活在那个小小的阁楼里,活在天窗照进来的阳光里。*
*但四个月后,钱花光了,小说也没写完。我不得不离开那个阁楼,回到现实世界里,找工作,还债,过那种我以为自己已经逃离的生活。*
*后来我又租过很多地方,也臆想过很多安全屋,但都没有第一个那么真实。*
*因为第一个不是臆想,而是真的存在过。*
---
我读完这段文字,手开始发抖。
这不是我臆想的安全屋。
这是我的记忆。
我二十五岁那年,确实辞职过,确实租过一个阁楼,确实想写一本小说。那个阁楼确实有天窗,我确实每天泡速溶咖啡,打开笔记本电脑。
但我后来一直告诉自己,那只是一个"计划",一个"想法",一个从未实现的臆想。
现在有人——或者说,有"我"——在告诉我,那不是臆想,那是真的发生过的事。
我迅速翻看发送者的信息。
账号名:杨栖檐
注册时间:今天下午三点整
地理位置:北京
IP地址:和我现在用的同一个IP段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可能性。
下午三点,我正在7-11假装喝咖啡。那个时候,我的电脑在家里,没有关机。
如果那时候有人用我的电脑,注册了一个账号,然后给我发投稿——
但这不可能。我住的地方只有我一个人,门锁得好好的。
除非——
除非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我又一次进入了"放空"状态,回到家,打开电脑,注册了一个新账号,给自己发了一条投稿,然后忘记了这一切。
但为什么?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我关掉手机屏幕,看向窗外。
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下了。雨水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音。
我突然想起刚才写的那个场景:被拆穿真相的下午,窗外下着雨。
那是投稿里的故事,还是我记忆里的场景?
我已经分不清了。
我盯着黑色的屏幕,看到自己模糊的倒影。倒影里的我,看起来很陌生。
我想起开头的那句话。
真相并非真相,我也并非是我。
也许从一开始,我就该认真对待这句话。
---
【第1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