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早上,跟着国杰学长读《论语》,断断续续,有滋有味,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新的连接和体会,再一次感觉到《论语》的高级,古人的智慧,简直美得无与伦比。
今天读了几个句子,慢慢读,细细品,又懂得一点点,看到《论语》里的家长里短。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说,侍奉国君,竭尽礼节,别人以为是谄媚国君。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看到领导不知道该说什么,说的过于热情亲近,有谄媚之嫌,孔子提醒我们,这是礼节,我们热情得体的问候别人,包括问候领导,是我们自己的礼节礼貌的表现。而不是人们口中的巴结。如果看见领导而不去问候,恰恰是失礼的表现。《论语》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短短的一句话,就把我的心解放了,碰见领导大大方方地打招呼,是我懂礼仪的外在表现。
那么,如何把握度?既要打招呼,说事情,又不至于点头哈腰,让人感觉有谄媚之嫌。《论语》另一句话是教你方法。“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但并不是过度放纵,有哀伤,但不至于伤心伤身。表面看是在讲,人处于快乐和悲伤的时候,要节制自己的情绪。快乐要有个度,悲伤要有底线。但生活中无论是说话做事都要有个度,都要有边界感。边界感好的人,说话做事让你觉得很舒服,边界感不好的人,突破边界,给别人带来压力,或者干扰别人的正常生活。
结合上一句话,事君尽礼,也要有度,一切依照君主的喜好去做,那不是君子,是奴仆。放下了做人的尊严,为了赢得地位和财富,那就是谄媚,因为没有按照礼的规范去做,超过了那个度,没有了节制,就会造成秩序的混乱。所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告诉每一个人,在人情礼往中要把握一个度,把握好了,就能做到自恰,自己得劲儿,别人也舒服。
再看一则,特别有味道,讲一个用具。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仪地边官,请求拜见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到了这里,我一定求见。孔子的弟子引见,出来后他说,你们何必担忧孔子没有一个好的职位呢?天下混乱已久,上天派夫子传播教化大道的。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词“木铎”,木铎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把孔子比作木铎呢?铎,其实就是个铃铛。外面是金属框,里面的舌头是木头做的,叫木铎,里面的舌头是金属做的,叫金铎。《周礼》讲“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宣布政教法令时使用木铎,打仗时则使用金铎。
为什么木铎和金铎使用的场合不一样?这里面有传统文化的秘密。传统文化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木代表春天,代表生发,孔子是木铎,用教化的方法,让人内心迸发出仁义之情,头脑里有礼的规范,从而让礼崩乐坏的社会,战乱不断的世道,能够重新回到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的安定社会,孔子通过教化激发人觉醒,激发人内心的仁义礼智信,人拥有了这些,社会就更加安定。金铎,舌头金属做的,金代表肃杀,代表秋天。代表着激昂精神、战斗挺进,杀伐进攻。这些东西居然与五行相对,太神奇了。
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古代的一个器具,也充满着文化的气息,哪一个部分的解读,都有理有据,让你感觉外在的一切东西,都是从传统文化里长出来的,《论语》里的故事,格言警句,就来自于我们平常的人情礼往,品读上一两则就觉得特别有意味。
再次读《论语》,感觉《论语》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家长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