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故事。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思要让女儿皮娅上名校,不惜出尽百宝的故事。其中包括了购买昂贵的学区房,这一招失败后,继续搬到贫民窟附近,以争取政府分配给贫苦家庭的25%私立学校名额。为了装穷,他们去买最便宜的衣服,住最破旧的房子,跟老鼠一起睡觉,上厕所没有水……在这期间他们认识了真正的穷人希亚姆一家,以为他们是突然破产,热心地教导他们“如何融入穷人的生活”,无私地帮助了他们。最终拉吉一家成功拿到了作为贫困家庭的进入最好的私立学校德里文法学校的名额,希亚姆的孩子却失去了这个机会。拉吉的良心深受谴责,在与校方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校方招生居然是以利益为主要出发点,愤而公布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并让女儿转学。
《起跑线》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否只有进入名校的精英教育,才是孩子唯一的起跑线?
在从胎教开始就剧烈争夺教育资源的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只要在较好的学区,即使是破、旧、小的学区房也能卖出天价。但家长们仍然趋之若鹜,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父母们砸锅卖铁倾其所有为孩子购买的学区房,给孩子创造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教育条件,是不是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答案是,并不尽然。
在孩子一出生以及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表情、语言、行为是孩子首先模仿的对象,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也会受到倾向性的影响。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最好的方法是以身作则。
在影片里,教育资源固然非常重要,但主人公最终在精英教育和人品教育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拉吉和米图,终于为皮娅做出了榜样,先成为一个好人,再成为好的父母。
其实,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主要在于生养孩子的父母本身的素质、人品以及教育方法,概括来说,就是父母本身的格局。这一切甚至跟他们的经济状况不存在直接必然的联系。当然,有好的经济条件肯定是锦上添花。
那么,作为孩子人生最初的起跑线,父母们应该如何以身作则,树立最好的榜样呢?这才是我们为人父母需要认真思考并做好准备的问题。
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