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被察觉的负面身教
接园时间,嘟嘟姥姥在班门口数落嘟嘟的幼儿园老师,半晌,我才听出来缘由来:嘟嘟生日小,个子高,上学期末,嘟嘟姥姥问老师,要是孩子直接跳到大班有没有问题?老师说,按嘟嘟目前的表现来看,问题不大。于是姥姥给嘟嘟订了大班的书,让嘟嘟跳到了大班,可谁知,两三个星期下来,嘟嘟融入大班明显吃力,他闹着要回中班,无奈,姥姥只好又协调老师让嘟嘟回到原来的班级。
一切都看似回归正常了,可是,嘟嘟因为这次转班风波多买的那套大班的书怎么办?是因为老师说嘟嘟转班问题不大,姥姥才置办的那套大班的书啊。姥姥越想越不对劲,得让老师退书费!嘟嘟的妈妈在另一所城市上班,嘟嘟的一切都由姥姥打理,姥姥义正言辞的要求老师“退书”!虽然书已经被嘟嘟涂了画了折了,可这一切都是因老师而起啊,老师必须负责任,退钱!
嘟嘟姥姥在街上那可是出名的强悍,从未吃亏过!她高声罗列着老师的“罪行”,不容老师分辨一句。嘟嘟藏在姥姥身后,羞怯地抻拽着姥姥的衣角,可这丝毫不影响姥姥“讲道理”的正常发挥。
我走过去,把嘟嘟姥姥拉过来,对她耳语了一句,她忽一怔,眼神犹疑地盯了我两秒,继而态度迅速反转,对老师讲:“哦,要不,过两天再说吧,其实课外书也老是给嘟嘟买,那套书让他当课外书看也不是不行。”
嘟嘟姥姥拉起嘟嘟就走了。这样的剧情反转令大家很吃惊。老师们很疑惑我对嘟嘟姥姥讲了什么,其实,我只对她说了一句:“阿姨,你这样做,对嘟嘟以后在班级里真的有利吗?你这样做,会给嘟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你想过吗?”
纵是年纪大了,嘟嘟姥姥也能幡然悟到:一时的、不足为道的、看的见的小利益,对比孩子的成长,影响孰轻孰重。
这个无理的倔强老太太是聪明的,更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注目下,身形强悍地和让他出气不舒服的那些小人小事较着劲!在孩子的心灵里,种下“没有格局”的种子。
你现在的生活和心态,就是孩子成长的阶梯,思路窄,格局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注定爬不高也走不远。
二、心灵的包办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越来越重视。家长的介入也越来越早,每天争分夺秒,为孩子争取资源,创造条件,裹挟着他们奔跑。快跑!快跑!再慢一步,就被别人拉下了!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二胎妈妈对我说的:
她上学前班的大宝,时间紧张起来,为了帮孩子争取更多的时间,也为了让孩子早晨多睡会儿,孩子的爷爷奶奶每天拎着早餐,掐着分针的点,准时敲响她家的门叫大宝起床。
孩子醒来后站在床上,双手平伸,奶奶给穿衣服,爷爷喂饭,一口鸡蛋饼一口豆浆,衣服穿好时,饭也吃的差不多。然后赶紧被爷爷奶奶抱到卫生间,一个给刷牙,另一个给梳头,然后拥着簇着下楼送幼儿园——大班。
孩子的妈妈给我讲这个故事时,带着十二分炫耀的语气,夸耀她的公婆给力,庆幸她的女儿好命,我提醒她:这样对孩子的自理、自律能力培养可没什么好处啊!这位妈妈听后,怀疑我嫉妒她,揶揄道:帮孩子节省时间,有什么不好,孩子大些自然什么都会做的。该不是你嫉妒我有老人帮忙吧?!我一点也不嫉妒她,对她的大宝,我却心生可怜。
被包办的,除了孩子的双手和自理能力,还有孩子的心灵。成人往往忽略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自我需要的塑造。工作、练习、独立是孩子成长的本能需要。包办代替,把孩子的内在需要等同成人对劳动和工作的厌恶,是对生命自然体的蔑视。谁现在违反了自然的规律,谁将来就要受到惩罚。
对孩子一知半解,却把自己的观念,凌驾于孩子之上,是多少家长难以察觉的错?!
三、以利益为导向的割裂的三观
直到现在,做选择和决定时,我仍会置顶眼前利益大的选项。在这样的选择上我跌了无数次跟斗,撞了无数道南墙,依然无法从骨子里颠覆这样的观念。
没有人告诉过我,热爱的力量,大于一切,为热爱而行的好处多于为生存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也没有人教过我,生活需要质疑精神,不盲从,多思考,才能找到真理。更没有人告诉过我,衡量突破和改变正确与否的标尺,是你心底的那根根黑白分明的愿望。
幼师时,有一个来自山区的同学,学校普及普通话,第一个寒假她回家,习惯了普通话语境的她一时没改口讲家乡话,她含辛茹苦勤劳本分的母亲半悲哀半凄凉地表达自己的失望:“没料到,让孩子出去求学,结果就是孩子先忘了本!”
忘本,这个词深深地扎进了同学的心。如忘本这个词所代表的两种观念之差,她的母亲,一方面热切地希望她通过求学做跳板改善家庭经济情况,改变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狭隘地惧怕女儿观念的“偏离”,此后她每一点的心灵成长,都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她从原生家庭固有的陈旧观念里活剥出来,每一步都背负着背叛亲情的剔骨的痛。脱离不了山村狭隘思想的束缚,同学的奋斗就如折翅的鸟儿,痛苦地扑棱着,走不远,还必须走。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不遗余力,把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一股脑都塞给孩子,但是鲜有人想一想,这些是否真的是孩子所需要。
我常常思考,在阶层逐渐固化的今天,什么是父母最该给孩子的?富可敌国的财富?广阔的人脉资源?父母后半生的精力?哪一样,似乎都不足以完整地让孩子成就自己,唯有父母在自我学习和成长路上不止步的状态,能为持续滋养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孩子的学前阶段,父母不被“奋斗和积累财富”奴役,能付出更多精力,提供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和亲昵时间,帮孩子塑造强健体格,养成更优性格和更好习惯;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和孩子齐头并进,学习拼搏、积累经济,在精神做到引领,在物质上给予铺垫;在孩子的成年阶段,父母的老年阶段,父母继续学习和成长,与孩子与时代保持同频率的共鸣,丰富自己,支持孩子,为的是让孩子心无旁骛的前进,不被两代人分裂的三观拖累。这才是每个阶段,父母最好的给予。
一代人的稍许用心和努力,能改变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没有好的家族传承不可怕,可悲的是,轮到我们这一代,我们依然盲从而不思改变。
理清自己的传承使命,才是做父母的最高眼界。希望,你所给予的,正是祖孙后代都为之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