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电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越久越香。
第一次看,还是颜值身高控的我,是快进着看完的,显然看的是年轻一代,因为女主的闺蜜而认识的两人,结局一目了然,有点俗套的故事。昨天又看了一遍,父母辈的爱情是电影的基线,惊醒到自己居然错过了那么精彩的故事。
一部好电影,结构和中心需足够突出。以年轻女主为主人公,通过日记,信的方式带领观众走向父母那一代的凄美爱情故事,穿插年轻女主的爱情,结局大家都知道了,爱是延续,然而我看到的却是,不完美也是完美,结果和过程只是相对而言。
电影中大量着墨于父母辈的爱情,情感通过细节的递进,演技加持,丝丝入扣,情深意切。
珠喜与俊河相识于乡下
鬼屋历险后的共同默契和释放
单纯的眼神没有一丝杂质
参观鬼屋后的下雨一晚,彼此产生好感,女主赠贴身项链(定情物)。
回到学校后,两人再次相遇,千方百计找寻对方的样子无不为之动容。
情感同步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好的对手戏演员,不仅给人默契,情感的高流畅度,且十分过瘾。
以上三组镜头,导演以单镜头呈现,然而分别截图,完美契合彼此,酣畅淋漓。
学波尔卡舞那晚,在面对女主好友的“纠缠”时,两人相视一笑,那是一种彼此是伙伴的默契。
这一组镜头,同样三个层次,原是吵架中的小情侣,因不忍你独自伤心,看着你,终揽入怀,一同承担。虽只背影,仍完美体现。
正面是两人严阵以待,情感处于同一频率。
切一张年轻男女主的背影,感受下两者的不同。
同一情感,不同呈现方式。
一个故作坚强,一个忧伤之情溢于言表。
若干年后,两人的重逢十分戏剧化。俊河的盲人演技差点骗了珠喜,也骗了观众,项链第N次出镜,给到了俊河,对于悲伤的表现方式,隐晦和含蓄。(P.S.曹承佑当年23岁,孙艺珍21岁)
和导演的上一部经典作品类似的是,这部电影同样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镜头导向也更偏向女主,而孙艺珍也完美地体现了各个层次的情绪表现。
搞怪演技
孙艺珍个人的雨中奔跑,在我心中,甚至超过了年轻男女主的经典雨中场景。
满满的开心和快乐,就快溢出屏幕了。然而,这可是大雨中!
尾声的这段哭戏尤为赞颂,从疑惑一伤心一难受
到听到俊河并没有于她前结婚,更是泣不成声,中度的情绪爆发、崩溃,层次分明,且极富感染力。(作者跟着一起哭了/(ㄒoㄒ)/~~)
一路走来,她们的爱情有生涩、甜蜜的初遇,以信交流,再遇难忘,足够的情感交流是维系两人的纽带,虽然在世俗面前她们终于还是倒下了,世事无完美,不完美何尝不是一种完美呢?
相较而言,年轻一代显得平淡许多,也许对手戏少,或者情感默契同频度不够。
经典的雨中戏,只一人的投入,有一丝遗憾。
反观俊河和珠喜,有些镜头,比吻戏更让人心动。
而年轻一代的爱情,在编排上没有父母一辈那么精致,用心,和父母辈的某些桥段上的呼应,也显得略微刻意,会是因为如今浮华的社会,现代爱情失去了初心吗?
导演怎么想,我们不得而知,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经典,佳作,不完美也是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