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疾病,叫做“资格感缺失”。这种疾病用情绪化的表述叫做“自卑”,但又和自卑存在很大的区别。自卑,更多的是对自我的缺点进行的心理暗示。而“资格感缺失”是对情感对等性的自我怀疑而导致的病态心理。
在情感建交快速和流失快速的现实社会中,越来越难以沉下来思考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来往交流中的几分真切。达到目的性的趋势,半真不假的赞美,甚至抱团取暖的过程中,合作性的模式显得更为赤裸裸,而这些却是需要每一个人去勇敢的面对。在这个面对的过程中,利益、合作、差距,不再羞于启齿,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征途中的战士,战士,就是勇于面对人生。贫富差距、地位悬殊、官僚主义、人情冷暖,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清楚的照应出来,甚至用焦距更精确的凸显出来。
因此,面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心理的病态就会呈现出来,有些人选择忽略,有些人选择回避。
每一个人的身份角色不一样,其资格性导向是不一样的。比如母亲,有些母亲内心对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这种姿态源于母亲对资格感的确定性,有些母亲对孩子有一种过分的放纵宠溺,这种姿态就是做为母亲的资格感缺失的病态呈现。在各种关系中,严重的病态呈现是情侣之间的关系,以爱为名,将自己低到了尘埃里。还有一种资格感的缺失在于建交的初期,便给自己打了问号,前一步怕冒失,退一步是不甘。
“资格感缺失”的严重惨剧就是一种:不配为人。对生命价值的怀疑和世界的不确定,最后导致的结局就是结束生命,身后悲哀。
笔者认为,“资格感”是一个内心确认的定位,在物欲横流的赤裸裸面前,可以尝试的去摒弃一些外在的锦上添花,遵从内心的欢喜去建立交流、建立信任、建立想建立的关系,可以慢一点,情愿真一些。最后的我们,终是落实于柴米油盐酱醋茶,更好的我们,相顾无言赌书香。往来憧憧,不被自己所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