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都在讲人脉关系。
什么关系就是生产力,人脉决定钱脉,但是那么回事吗?
是不是认识的人越多越好呢?
今天就围绕朋友圈子做一个小讨论。
一个人在社会上打拼总要有几个朋友,但如何交到并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呢?
~1~
一个人一生能够交到多少朋友呢?
许多人都希望一生能交更多的朋友。
但是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好友圈子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因为人的交友能力是有极限的。
罗宾·邓巴是牛津大学研究认知与进化的人类学家。
他在1992年根据自己对灵长类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脑假说”。
假说认为,与其他动物相比,灵长类似乎选择了一条特异独行的演化策略,那就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中彼此协助。
邓巴一共收集了38种灵长类的数据,狒狒的平均种群大小不过50上下,这意味着狒狒的新大脑皮质只足以让它维持50个互动频繁的“猴脉”。
人类的种群大小是多少呢?
邓巴估算的结果是148,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
实践证明: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村平均人数约150;108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统计出的英格兰村落平均居民数也是约150。
邓巴先前的研究显示,人的大脑新皮质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人的好友圈子不会超过150人,对于超过这个数量的人,人们顶多能记住一些人的相貌和名字,但对对方的了解却极为有限,也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双方关系。
2008年,Facebook统计了用户平均的朋友数为130人左右,十分靠近邓巴数。
可见虽然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新大脑皮质倒没有随之飞跃发展。
由此,可以论断一个人的朋友圈能够保持朋友的个数约为150人。
~2~
我们的朋友圈理论上应该也是150人左右。
那我这150个朋友是怎么分布的呢,结合网友的观点,我大致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泛泛之交,点头之识,约80人。
这样的人可能会很多,在一个单位,学校或家周围,经常去的场所,都会认识一些人。
有很多时候,认识一下没有什么坏处,你不需要话时间去和他们交流,不需要用什么社交技巧去和他们交往,也不需要考虑他们是什么身份或角色,只需记住尊重。
对这类朋友交往办法是:懂得尊重,不用技巧。
第二类:同事兼朋友,约40人。
一般不会太多,有很多同事都是点头之交。
这是最难相处的一类朋友。因为相处时间比较多,很多时候容易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沟通方便,也容易产生友谊。但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利益冲突。
有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在利益面前,友谊的份量太轻。许多多年的同事好友都在相互竞争之中变成仇人,而且对彼此的伤害来得很直接,打击很准确,痛得很深。
在这个群体中成为真正的朋友的不是很多,更多是把他们作为伙伴。
对这类朋友交往办法是: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第三类:相互需求、互相支持的朋友,约20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多不同背景的朋友,提供各自便利的支持,互相帮助。
这类朋友的相处相对容易,但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相信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很多时候这类朋友需要一点时间来经营,譬如有时间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一起参加一些活动等等。
对这类朋友交往办法是:互相帮助,长期交往。
第四类:亲密朋友,约10人。
往往是同学、战友等等。感情深厚,如果是发小,感情更为深厚。大家彼此互信,交往很自在。
很多时候,真正的朋友来自于此,他们不一定很懂你的心,但是他们能够给你需要的帮助,没有附带要求。而且由于彼此的熟悉,你不要矫情,虚伪,害羞等等,只是告诉他们你需要什么。
有一些很好的朋友甚至一年都没有电话,但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在那里。
对这类朋友的交往是:真诚包容,真心帮助。
第五类:亲密朋友。5人
基本就是老婆或老公了,另外包括直系或旁系的兄弟姐妹。
由于亲情或血缘关系,再加上志趣相投,如果有多几个,真的很好。大部分人现在不会有很多,一个老婆或老公,最多再加上3到4个兄弟姐妹。
这类朋友交往的办法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这样加起来,我们的朋友圈子大致也就在155个人。
~3~
如何保持朋友圈的关系呢?
第一、朋友圈儿要及时的更新。
随着年龄、工作的变换,朋友圈了是在不断变化的,要注意及时更新,电话本上的电话、微信要注意更新,多年不联系的可以删除了,经常联系的可以设个置顶,或加个A之类的。
第二、朋友圈要用心的经营。
朋友必须要用心经营,包括分享、关心、沟通、帮助,再好的朋友不理不踩,时间长了也就生疏了。
第三、提高自己的可用资源,可以在朋友圈里与人互换。
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可用资源,包括有用的信息及时与朋友分分享、交换,只有让你变的有价值,才会让朋友们愿意和你接触,从而进一步成为三类、四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