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被安利了很多次,暑假修双学位时翻译的老师又提及,便抽空读完了它,确实很好,于是安利给你。
在我看来,The Elements of Style算是英文写作入门必读吧。
之前买的kindle电子版,很短,只有七百多行,很快便翻完了。前两天又在图书馆的外文阅览室看到了它的实体版,的确是很薄的一本小册子。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本书基本涵盖了写作的要素,从标点符号的用法,到句子乃至谋篇布局,都有讲到。
同时用语简洁幽默,举例生动恰当,很经典。
1 五个部分
如何写出平实流畅的英文?
在这本书中你会找到需要的答案。
本书的中文译名为“风格的要素”,说来写作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技巧,原不分中西。
创新很多时候源于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毕加索别出心裁地开创了现代艺术,但少年时便能作出极其精湛的古典画;
传闻清代真正文章一流的人,都写得一手好八股,深谙起承转合之道;
即使最天马行空的造型化妆师也是从日常妆入门的——
想要得心应手地写出好文章,乃至拥有自己的“风格”,首先要对基本的写作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至少应该做到“不出错”。
这本The Elements of Style正致力于此: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基本惯用法”、“行文基本原则”、“格式问题”、“容易被用错的字词”以及“拼写”,都很有针对性。
有点像初高中改语病的选择题哈哈。
2 一些例子
全篇内容大致分为这五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有一些独立的小点,都很有借鉴意义,且常读常新。
而指导意义也不限于英语,结合中文写作时的感触,理解更深。
如Composition下的‘Omit needless words'这一点。
从用词角度,英文注重简洁,一句话里同样含义的词都不能重样,要么用介词替代,要么换个说法,而同句中词义重复的则一定要省去。
中文则略显不同,单音节的字词缺少音乐性,似乎更喜欢靠重复来凑足四字成语,形成一种舒服的节拍。但反过来说,“成分赘余”是语文修改语病题目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到底大家都不喜欢罗里吧嗦又含混不清的文风吧。
从行文角度也一样,《非虚构写作》中有美国记者说自己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大段大段的删减,成稿每每只有初稿的十分之一篇幅。
中文里亦有“名家之作无闲笔”的说法。
为了达到表达效果,总有些话会被精简、省略,以更好地吸引读者,并使行文更有力,同时降低对读者认知资源的占用,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
篇章组织中,省略不必要的词句也可以使文章整体更流畅、和谐。
所谓简洁之美。
3 有趣的地方
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本书花了一定的篇幅介绍行文中可能遇到的格式问题。
包括标题的格式,日期的写法,数字的表达,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用法,引用文献的标注方式等等。
这些格式问题,在国内的语文课里是基本没有特意讲过的。
而作为一个大四的工科生,不算双学位也修了一百五十多个学分,至今没人教我如何规范地标注课程设计/综述中可能遇到的文献等——都是直接按模板改的。
算是国内外学术情况的一个侧面吧,一哂。
4 一点题外话
虽说五星安利这本The Elements of Style,它很简洁也很耐看,但其实仔细想来,这类读物和成功学鸡汤一样,都只是提供基本的方法而已。
想提升真实水平,还是要靠大量的练习。
想到高三时和从北京集训回来的发小吃饭聊天,我说了不知道在哪儿看来的一句话:“学习其实是去了解一样新的东西,但不断的练习才是让自己变得强大的过程。”
最近枯坐自习室时,偶尔会想到这句话。
与你共勉。
Sep.8th.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