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的书少,只知道很少的几位作家。比如近代的鲁迅,茅盾,张爱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等;国外的有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他们的名望都很大,但没认真读过他们的作品,也不是很了解他们的写作风格。
没写作之前,偶尔看过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也只是看个热闹,没和作家联系在一起。
电视剧《人世间》由雷佳音,殷桃,宋佳等人主演,当时收视率很高,这是我近十年来唯一看过的一部完整的电视剧。通过这部剧我才知道作家梁晓声,之后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
他的小说接地气,文笔细腻。可能我也是东北人的原因吧,他写的作品好多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看起来很平常的小事,在作家笔下,就能写出来一篇优秀小说来,所以很喜欢他的作品。
在简书写作后,我才开始读书,对一些作家逐渐有所了解。
在集训营,学习了刘庆邦的一篇文章《细节之美》,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
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作者去日本做学术交流,坐车时,发现车后座有一个放杯子的地方,这样乘客就很方便,否则杯子无处放。所以事情做得越细,人们对服务就越满意。
一次出门旅游,在大巴车的后座上就有一个放杯子的地方,是用几段铁丝围起来的,正好可以放水杯或水瓶,感到特别暖心。我一下子想到了刘庆邦的细节之美中举的这个例子。
细节产生美,不止是一个杯子架,文章的细节更是如此。
前几天,我读了他的《鞋》、《苇子园》、《婆媳》、《过年》等几篇文章。他的作品贴近生活,文笔细腻得超乎想象。看过之后,甚至觉得自己写作就是一个笑话,要学习的地方太多。
《鞋》这篇文章我读了三遍,分析了文章结构,写作流程。我想,让我自己来写,我绝不会想出这些细节来。
文中有一段写守明纳鞋底选择枣花的花样,写的非常细腻,文中写到:
院子里就有一棵枣树,四月春深,满树的枣花开得正喷,她抬眼就看见了,现成又对景。枣花单看有些细碎,不起眼,满树看去,才觉繁花如雪,枣花开时也不争不抢,不独领枝头。枝头冒出新叶时,花在悄悄孕育。等树上的新叶浓密如盖,花儿才细纷纷地开了。人们通常不大注意枣花,是因远远看去显叶不显花,显绿不显白。白也是绿中白。可识花莫若蜂,看看花串中间那嗡嗡不绝的蜜蜂就知道了,枣花的美,何其单纯,朴素。枣花的香,才是真正的醇厚绵长啊!守明把第一朵枣花“搬”到鞋底上了。她来到枣树下,把鞋底的花儿和树上的花儿对照了一下,接着鞋底上就开了第二朵、第三朵……
小时候,家里的水井旁也栽过一棵枣树,枣树开花的时候,白色的,小小的,香味清淡。如果让我来描写枣花,我只是干巴巴的会写出这么几句,能想到枣花的样子,枣花的叶子,枣花的香气,绝不写不出这么多细节来。
刘庆邦说,他喜欢王安忆的作品,说王安忆的作品非常注重细节描写,一个细节就能写好几页,原来优秀作家之间也是惺惺相惜。
以前看过电影《红高粱》,这是根据作家莫言的作品改编。在我浅薄的思想里,没觉得红高粱有多好,甚至觉得故事不太真实。
直到前些日子读了他的《售棉大路》,我一下子被他的文章吸引。
包括最近读的这篇《白狗秋千架》,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情绪代入进去,读过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生成一种悲凉之感。想到很多,有关于命运的思考,女性的情感等,意蕴深远。我又一下子喜欢上了莫言大师的作品。
作家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我只读过部分章节,尤其喜欢作者的环境描写。
很简单的场景,在路遥大师的笔下就能精准地描述出来,语言简洁有力,优美生动。很好地衬托出人物的心理和时代的大环境,情景交融,所以我又很喜欢路遥大师的作品。
这次在基础班还学习了作家东西,毕飞宇,徐则臣等人的短篇小说,也很喜欢。
读过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作者思维缜密,每一章看似独立,最后巧妙地融为一体,就像画了一个大圆。文中浪矢爷爷的故事治愈人心,令人敬仰,读过之后很受感动,所以我又很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
我的阅读量很少,了解的作家也不多,这些作家都很喜欢。
文学大家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特长之处,都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