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会很纠结,写读书笔记,为什么我这么在意译序和序言呢?
只是因为好多人看书,不会读,看了半天都不知道这本书讲什么,或者看得云里雾里……
原因无非是,读者不知道写书背景,当你打开一本书第一要点就要回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当时的思想状况,这两点对于你理解书的思想脉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部分:译序
这个译序,是台湾著名的出版人和作家郝明义写的。他的译序,结构是“故事—感受—行动”。
首先讲故事,他是如何知道《阅读》这本书的?关于《阅读》这本书的背景故事,接着讲郝明义自己两点感受,最后讲了一下行动,他的翻译工作。
综合来看,他这个译序非常棒,类似于成人学习里的“体验理论循环”,结构就是“体验—认知—理论循环”。
这样我给举个例子,他这个结构类似于就像成周的“拆书帮”,他们其实都是基于这个办法来写:首先谈谈自己的故事体验、接着谈感受,再说一下自己接下来该有什么行动。
第二部分:序言
《如何阅读一本书》被称之为“阅读界的圣经”,她的第一版在1940年出版,而且立刻成为畅销书,高居全球畅销书排行榜首位时间达有一年多。
那现在为什么还要出版第二版呢?作者在“序言”里明确指出了四大原因
1.对于阅读的错误认知
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就像法国的学者巴斯卡在300年前说过的:“读的太快或太慢,都将一无所获“。
我们读书的目标要读得更好,永远更好,不过有时要读的慢一点的,有时要读得快一点。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的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时,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
2.阅读层次比较低
我们教育体系的人才,金钱与努力,大多数花在小学六年级的阅读指导上,超过这个范围,可以让学生进更高层次,需要不同阅读技巧在正式训练,几乎是少之又少。
3.新观念、新变化
①.学习“如何阅读”这个问题的新观点;
②.对于复杂的阅读艺术,更深的理解与更完整的分析理念;
③.如何运用基本规则做不同形式的阅读;
④.对于新发明的阅读规定;对于读书应该像金字塔——基础的扎实,顶端尖锐等等概念
4.增补和新版
在新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强调了阅读的艺术,也就是指出这种艺术更高水准的要求,但是第一版中没有详细谈和说明。
①.第二篇“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经过大幅度改写;
②.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是,全书增加最多的部分,详加了以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不同的书籍;
③.最后第四篇,主题阅读的讨论,则是增加的全新的章节
最后总结一下
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种经典好书,我们必须反复啃读,从一开始哪怕是译序和序言都不能放过,因为他们是解读经典的台阶。
关于译序,郝明义坦言:“感触是何其幸运 ,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着我的未来”
关于序言,作者除了表明再版的四大原因,还提出一个“阅读的艺术”,它有两个部分组成:态度和技术的组合。所谓“态度”就是主动阅读,是内心对自己成长渴望需求的直接反馈。所谓“技术”包括阅读技巧、观察、记忆、想象和分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