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大宝
成长就是慢慢习惯失去,接受别离,而后像匹孤狼,与影子相伴,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那些被孤立的委屈,格格不入的无措,既得利益者的背叛,原来都是成长的每个关键节点,也只不过是深刻又不重要的回忆
经历得多了才发现,那些执念也没什么坚持的必要了
这一生有人陪伴固然很好,可一个人也能活得潇洒又自在
如果一个人混到最后,一个朋友也没有,只能说明这3个问题
01 大部分朋友都是阶段性的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事看着看着就淡了
突然发现毕业几年后,我经常联系的朋友只剩了那么两三个
一个月也接不到几个电话,除了推销也没什么未读消息,同龄的人都忙着结婚生子,忙着提升自己,忙着工作生活,联系的越来越少
初中毕业后主动断了所有的联系;高考之后上学的上学、复读的复读,作息的不同、圈子的更新,潜移默化中没了共同话题;大学毕业后各奔东西,仿佛约定好了一样,互相不再打扰
不来往成为我们唯一心照不宣的默契
杨绛先生曾说: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任何关系到最后只是相识一场,大家也都是阶段性的陪伴,那些你放不下的人和事,岁月都会替你轻描淡写
渐行渐远才是人生常态
大部分朋友都是阶段性的,随着生活轨迹的不同,彼此的轨迹也只是复原成为两条平行线
所以不要去失落纠结,也不要委屈自己去勉强维持
相遇相识相知固然只存在某个阶段,可带给你的欢笑和美好是真真切切可以保存的,你从中获得的经验积累是能够持续影响你一生的财富
02 与其迎合,不如独处
很多人不明白的一个点就是,不是说得上几句话就是朋友,不是每天或者经常跟你分享动态就是挚友
换一个人同样可以,只是你刚好有了回复,才会有来有往的聊着天
人在感到无聊或者孤独,需要找个同伴说说话时,首先考虑到的肯定是自己的需求,再去挑选能尽快了解自己诉求,并给予回复的对象
所以你没必要小心翼翼地去陪笑脸,完全忽视内心真正的想法,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一个陪衬,这样单方面迎合的关系注定走不长久
感到不合群也没关系,放任自己成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最怕的不是不合群,而是为了合群放弃那个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变得更好、可以熠熠发光的自己
你的迎合和讨好,潜意识里就放低了自己的姿态,只会成为别人变本加厉的资本
你要先看到自己,了解自己,认同自己,独处并不可怕,反而更能让你清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03 到了一定的年纪,人是要往回收的
曾经过得如何张扬,活得多么花团锦簇,都逃不过一定年龄后的疲累,或许是之前消耗的太多,心理上和精神上会更加向往低耗的生活
正如作家雪小禅所说:到了一定的年纪,人是要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本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那些曾经咋咋呼呼吹出的牛皮,再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寻求帮助,所谓的好友一再推脱后,总能让我们认清现实
总归是只有自己能帮到自己,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不如早早地靠自己
人生皆过客,我亦是行人,不过悲欢离合,化繁为简,回归自我
珍惜那些风风雨雨始终在身边的人,感恩曾经拥有,就已足够
写到最后:
刷到一句话觉得很喜欢:与人同行有知音,踽踽独行不迷惘
人生这条路最终还是一个人走,苦也要一个人吃,你总要学会独立行走,不要害怕失去,不要害怕孤独
你要允许自己格格不入,允许自己做真正的自己,没有朋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