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李昌钰曾说过一句话:“人生跟鉴识现场一样,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就没有了!”本书中,他以自己的人生经验,鼓励下一代找到自己的长处,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所有的成功,取决于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作对。前者是方向的选择,后者则是如何把目标化为可实现的步骤。这其中,了解自己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李博士说:“要了解自己先天的条件,不要把目标定得超过自己的极限,就不会感到失望和痛苦,每个人都有他先天的体能智力上的限制,要想办法接受它。”

“你站在什么起点不重要,你在人生的抉择点做出什么选择很重要!”

1947年,他随母亲来到台湾。49年他父亲搭乘的太平轮沉没,让他的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母亲独自一人抚养他们13个兄弟姐妹长大。所以他进入警校完全是因为经济上的考量,但随后的警校岁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毕业后他到金门服兵役,担任政工军官。在那里就表现出了破案的天赋——侦破了一起军饷失窃案。随后回到警界,在台北市警局的外事室工作。除了认真仔细,善于琢磨,保质保量完成分内工作以外,还乐于承担自己分外的工作。这样,不仅获得了长官的认可,还结交了不少朋友。

出国留学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随新婚妻子迁居马来西亚2年后,两人怀揣50美元,开始了美国的生活。夫人教书,顺便帮人带小孩,他则一个人“兼了三份工作:白天到纽约大学的实验室洗试管,晚上到中国餐馆端盘子,周末则取武术馆教老美中国功夫。”10年后的1975年,他获得了纽约市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选择了纽海文大学任教。打破“玻璃天花板”,成为了鉴识科学系助理教授,连续2年获得最杰出教授奖。通过为公设辩护律师服务,让学校实验室进入到物证鉴定和化验工作中,并逐渐建立起口碑,开始出庭担任专家证人。“短短3年内,从助理教授升为副教授,进而成为终身职教授。”担任鉴识科学系系主任。

1978年,康州州长邀请他加入警队,担任康州首席鉴定专家。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他放弃了大学稳定且殷实的薪水,接下了这份19000美元年薪的工作。

他说,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一直存在,但是这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抗争。书中也有很多事例。如:到高级社区赴约被驱赶;在法庭上被嘲笑语言能力;被美国科学鉴识学会排斥等。对此,李博士在书说,“我想要以自己的专业和实力来证明,一个中国人是能够在鉴识科学领域中成功地占有一席之地,以肤色来评断一个人是大错特错的事。”“在老美眼中,华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聪明、勤奋,但是常常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现代社会讲求团队合作,大家依据各自的专业分工合作,把事情做好,所有的成就与功劳也是属于这个团队的,而非一人独享。”这就是他在美国工作的理念。

让他名声大噪的有三个案子,一个是威廉·肯尼迪被控强暴;二个是白宫助理顾问文森·福斯特谋杀案;最后一个则是中国人更为熟悉的辛普森杀妻案。在这几个大案中,他始终坚持客观立场,让证据说话,逐渐赢得了大众的认可。连续为州政府工作了30年。

1998年,他正准备从康州刑事科学实验室主任一职退休。康州州长请求他出任警政厅厅长。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警政界最高职位的亚裔人士,树立了一个新的典范。2年任期满后,他要求离职。他说:“权力并不可靠。只有存在脑袋里的知识,是别人拿不走的。”他还推辞了荣誉厅长18万的年薪,改为拿1元薪酬。被媒体誉为:The most valuable one dollar man.

卸任后他重新回到纽海文大学法医系任教。成立“李昌钰鉴识科学研究院”,致力于培养鉴识人才。

李博士说,何谓成功?只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就是成功。“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应该先照照镜子,问自己,昨天有没有好好努力?是否尽全力在工作上、学习上?只要确认自己没有偷懒、已经尽了全力,就可以称之为“成功”。……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的努力丰富了别人的生命,能帮助愈多人成功,我们自己才愈成功。”

李博士的座右铭是:“至诚信义,此乃华人处世之本”。他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你:坚持+认真+努力=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一天走一小步,持续不懈地前进,就能完成许多梦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