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文学创作中通过相似属性事物间的类比强化主体形象的表现手法,属于衬托修辞的核心分支。
(33)隋唐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智永和尚,曾写过真草两体的《千字文》八百多本。他在练字的时候,特备一只可盛一石多——一百多斤的大簏子,笔写坏了,取下笔头,扔在簏子里。这样整整写了三十年,倒过五回簏子,以每簏一石多计,就有五石多坏笔头。试想又轻又小的笔头,要积满五百多斤,该写坏多少支笔呵!(邓散木《临池偶得》)【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歌颂智永和尚的勤奋刻苦,而是用一种叙事方式,用数字来说明问题,“五百多斤坏笔头”里要包含书法家多少个寒冬苦夜、酷夏炎日啊。这种事实本身所寓含的哲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34)天空一片灰暗,没有丝毫的日光。海水的蓝色浓得惊人,舐岸的微波吐出群鱼喋嗡的声韵。这是暴风雨欲来时的先兆。海中的岛屿和鸟木雕刻一样静凝着了。我携着中食的饭匣向沙岸上走来,在一只泊系着的渔舟里面坐着。一种淡泊无味的凄凉的情趣——我把饭匣打开,又闭上了。回头望见松原里的一座孤寂的火葬场。红砖砌成的高耸的烟囱口上,冒出了一笔灰白色的飘忽的轻烟……(郭沫若《小品六章·水墨画》)【这是一篇短小的抒情散文。全篇飘散着一种清凉、凄淡、孤寂的气息。天空、海水、鱼群、岛屿、渔舟、轻烟……都是陪衬物,衬托出作者孤独、郁闷、压抑、烦躁而又不甘寂寞、有所向往的心情。全篇犹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写出了暴风雨前大海的沉寂和作者深沉的情怀。】
(35)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代乐府诗《陌上桑》)【《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罗敷的形象。作者并未明言罗敷的美貌,但是看完诗后,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是衬托的修辞效果。作者重在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罗敷的美丽能使“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耕”、“锄者忘锄”,流连忘返。你说她多美丽,就有多美丽。】
(36)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不知?登楼意,恨无天上梯。(马致远《金字经》)【词人以“夜来西风里”的“九天雕鹗”衬托“困煞中原一布衣”。相似的“困境”,相同的“悲情”,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描写得磅礴动人。】
(37)天渐渐亮了。一只小鸟歪着头叫,叽叽啾啾。母鸟飞来喂它。它振翅欲飞,翅膀无力,又跃进窝里。母鸟爱怜地为它理毛。小鸟撒娇地叫着,煞是可爱。杜嵋家。早晨。杜嵋给建设盛上粥,对他笑笑:“吃呀,吃饭。”……(柯岩《仅次于上帝的人》)【大篇幅地描写母鸟与小鸟间的情爱,是为了衬托杜嵋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由于正衬中的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点,所以含有比喻的意味,但又不是比喻,衬托的表达中心十分鲜明。这两个画面,中心非常明确,写鸟类的母爱,其作用在于烘托、渲染老师对学生的满腔怜爱,并非直接打比方。】
(38)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什么事情,别处也没这样招子,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刘鹗《老残游记》)【白妞的说书名气有多大,技艺有多高,作者不曾直白,而是通过“说鼓书”的招贴,所引起的满街议论,从侧面衬托了白妞的高超技艺。做生意的时间最珍贵,站柜台的最不自由,而他们可以不做生意,放弃店铺工作,去看白妞说书,可见对白妞的欢迎和期盼,烘托出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39)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宝玉看那女孩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在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红楼梦》三十回)【痴情的龄官思念贾蔷,流着泪在地上画出了几千个“蔷”字。浑然不知被雨淋湿。经宝玉提醒的龄官,又提醒了宝玉,宝玉才觉浑身冰凉。龄官痴,宝玉更痴。巧妙的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不尽的回味。】
(40)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合上下文,这段文字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突显了江南秋景的独特韵味。作者以"草木凋得慢""空气润""天色淡"等温和意象,与北方秋日的萧瑟迅疾形成反差;用"多雨少风"的朦胧感,对照传统秋景的爽朗明净。最巧妙的是将江南秋置于"苏州上海杭州"等繁华都市背景下,以市井的"浑浑沌沌"反衬秋意的稀薄,就像用喧嚣衬托寂静,使那"一点点清凉"更显珍贵。末句用"名花""美酒"作比,强调江南秋需要全然沉浸而非浅尝辄止,这种否定式衬托深化了"看不饱,尝不透"的怅惘感。全文通过多层次的反向对照,让江南秋若有似无的朦胧美更具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