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文学创作中通过相似属性事物间的类比强化主体形象的表现手法,属于衬托修辞的核心分支。
(9)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房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矫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磐,旁边挂着小槌。(《红楼梦》第四十回)【探春的居所是称之为“秋掩书斋”。房里挂的是米襄阳(米芾)的画,颜鲁公的字,她的瓷器是汝窑,可见她是非常高雅的一个人。借秋爽斋室内大量文具的描述和米襄阳和颜鲁公两个书法大家来反映探春衬托探春擅长和喜爱书法,喜读书临帖。“三间房子并不曾隔断”反映探春犀利、阔朗豪爽的性格特点。作者用“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这副对联的核心是“闲”、“野”二字。“闲”为自由;“野”为天然。合起来,便是自由地生活在天然之境。“烟霞”作为自由的象征,“泉石”具有天然的品格。对联是颜鲁公墨迹,而颜体字的风格是“正伟闲雅”;对联中间挂的是米襄阳的《烟雨图》,而米氏的烟雨山水,追求天趣;这样,对联与其中间的米襄阳的《烟雨图》,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均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形象地表现出探春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值得玩味的是:烟霞竟然是“闲”的“骨格”,以“柔”的形象表现“刚”的本质——这是对探春性格特征的绝妙映衬。】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萧萧的风声,滚滚而过的寒冷彻骨的易水,烘托出壮士舍身赴死的豪侠气概,浓化了荆轲悲剧的壮美色彩。】
(11)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汉乐府·古歌》)【起兴的目的在于烘托男儿背井离乡的孤苦和举目无亲的忧伤,“麦不成穗”很自然地映出人的憔悴和忧伤。】
(12)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人们常说:少年像诗,中年像小说,老年像散文;殊不知“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生不同的阶段衬出对生活的不同感受,活泼少年的嘴里永远吟不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绝唱。】
(13)胡小平走到那里,一些老人、孩子都会跟着她,高兴地向她打招呼,“胡小平!胡小平!”有些人不知从哪里弄来胡小平的照片,热情地要胡小平签名留念。(周玉明《带微笑的声音》)【不直接写胡小平的声乐成就,而侧面描写群众对她的欢迎和热爱,从而衬托出她她的歌声已经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这种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正是衬托修辞的主要特点。】
(14)黑得像墨水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是可怕的,但是林道静的眼里,这黑暗的社会更可怕。(杨沫《青春之歌》)【用海水的可怕来衬托“黑暗社会”的可怕,写出了林道静的畏惧心情。不仅给主人公的眼前涂上了一层幽暗的色调,而且展现出一代青年追求、动摇、幻灭的精神境地。】
(15)花,它那芬芳艳丽的色香与充沛的活力,令须发霜白的人,闻鸡起舞,不知老之将至;令青少年倍感朝气蓬勃,生力无穷。花,它给人带来喜悦,令人在劳作之后,得到更好的休息,这喜悦和休息,是新的战斗前的必要的休息。花,它使人在劳作之后,更好地消除疲困,养精蓄锐,准备用这磅礴的新鲜活力,去迎接下一场的劳作和战斗……花,是可贵可爱的。然而,最可贵可爱的,是人类的宝花——新生代。(曹靖华《花》)【文中对花充满激情的描写只是一种衬托铺垫,作者真正想要歌颂、赞美的,是人类的宝花——新生代。读者可以感受到跳跃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孩子的一片爱心。】
(16)这天中午,上完最后一节课,贺老师刚走出教室门,牛牛身后的郭石头,一把抓起了牛牛的帽子。这一抓不打紧,“哄”,全班的学生都笑起来。教室的屋顶快要被声浪掀翻了。玻璃窗震得吱吱响。“噢——快看哟!牛牛修起洋楼了!”(王恒才《大山深处的孩子》)【作者用“声浪”衬托少年学生的天真与活泼,夸张的侧面描写揭示了少年的个性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