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玩过一种彩票,叫“快2”游戏,5分钟开一期,大概输了几万块钱。玩之前,我建立了数学投注模型,做了基本的概率统计。玩着玩着,发现并没有严格按照数学模型实施,随着输赢变化,心态逐渐变化。赢的时候,我会显得谨慎,减少下注量。输的时候,我会失落,增加投注额,输红眼时,我会很不理智的几倍增加下注。
结果就是,赢的时候,赢的不多;输的时候,输的很大。如果真正赌博过的,大概都有类似经历。最后,用实际行动证明,十赌九输,真实概率估计是10000赌,9999输。
为什么赌徒总赌不赢?
赌徒不醒悟,结局都很惨。
- 数学来说
赔率低于50%,赌徒和庄家不平等,赌徒处于劣势;
- 行为来说
赢钱时,钱感觉白得来的,请客吃饭,出手阔绰,并未积累;输钱后,一心翻本,四处挪借,没有底限,恶性循环;
- 心理分析
赢钱时,运势正好,却会谨慎,减小下注,不能大赢;输钱后,运势不佳,却会冒险翻本,增加下注,造成大输。赢少输多之间,必然亏损。内心厌恶亏损,想着回本后收手,必然继续增大赌注,想赢回所输,必然更不理智下注。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底限,四处借钱赌博。十有八九,输掉积蓄,输掉房屋,家道衰落。
当然,真正的赌徒行为和心理,更加复杂。但大致有以上几个现象。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赌徒心态的失衡,决策的不理智。
心理学家对此决策过程,也早有答案,叫前景理论。
因为前景理论的发现,经济学家兼心理学家卡尼曼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什么叫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一种心理决策模型。通俗讲,就是面对得失时风险偏好行为不一致,面对“得”时,会更加谨慎,偏向于风险规避,好像你赌钱赢了,想着见好就收,落袋为安;面对“失”时,会更加冒进,偏向于风险追求,就好像你赌博输钱了,想着回本,加大赌注,增加风险。
前景理论五大原理
1.确定效应
在确定的好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这叫“确定效应”。
比如,两个选择方案:
①确定得到1000元奖金
②有80%机会得到1500元奖金,20%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大多数人在选择时,会选择①方案,正所谓“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按数学概率,方案②的收益是1500×80%=1200元,强过于方案①的。
所以,大多数人在面对确定的收益时,会厌恶冒险,变得更加谨慎。即或是有更多的收益,也倾向于减少冒险,守住已经确定获得的好处。
心理学称为“确定效应”,即处于确定收益状态,大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2.反射效应
和确定效应相反
在确定的坏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这叫“反射效应”。
这个词是歪果仁发明,然后翻译过来的,不好理解。你可以理解为,你输钱了,想翻本。叫他“翻本效应”!
比如,两个选择方案:
①你一定会输掉1000元
②你有80%可能性输掉1500元,但有20%可能性不输钱
大多数人会选择方案②,心理想着,奶奶的,赌一把,要是赢了就回本了。只有少数人认栽,选择方案①,输掉1000算了。事实上,选择方案②是不理智的,按数学计算,1500×80%=1200,也就是说选方案①输1000算了,选方案②实质是输1200。
反射效应,体现出多数人在处于亏损状态时,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来赌一把。变得更加冲动,更加冒进,更愿意冒险。也就是说,处于损失预期时,大多数人变得更愿意冒险,这就是“反射效应”。按我的理解,这叫“回本效应”。
3.损失规避
大多数人,面对损失和获得,这两者带来的敏感程度不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的快乐感。同量损失带来的负面效用为同量收益带来的正面效用的2.5倍。
比如说,你今天早上弄丟了10000元,非常难受。这时,你买彩票,刚好中了奖金10000元。虽然,中彩票是开心的,但你还是觉得难受。
再比如说,公司给你涨了工资2000元/月,你很开心。但如果说,公司将你工资下调2000元/月,就会非常难受。而且涨2000元工资的快乐和降2000元的痛苦是不对等的。
经济学家有个著名的赌局,抛硬币正反出现概率相同,正面朝上你赢5万元,正面朝下,你输5万元。从概率学来说,这是公平的赌局。但经过测试统计,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参加这个赌局的。
因为面对相同的收益与损失,人们对损失的敏感会超过收益。
从确定效应,反射效应,损失规避,综合起来可以看出。人们不是喜欢冒险,也不是讨厌冒险,最本质的,是讨厌损失。在确定获得时,因为讨厌损失,而规避风险。在确定损失时,因为讨厌损失,希望冒险回本,而更愿意冒险。在收益和损失时,对损失会更敏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貔貅,心理上只愿吃进,不愿吐出,厌恶损失。
4.迷恋小概率事件
何谓小概率事件?就是这个事情本身一定会发生;但对于个人而言,几乎不可能发生。
比如说,买彩票中一千万,这个事情一定会有人中,但你本人中的概率几乎为零。比如出门遇车祸,这事儿在全中国每分钟都在发生,对于你本人出门遇车祸而言,又是小概率事件。
小概率事件最普遍的例子就是买彩票和买保险。
买彩票是赌自己会走运,买保险是赌自己会倒霉。
对于低概率事件,人们的风险追逐和风险规避行为同时存在。比如买彩票,就属于风险追逐,买保险就属于风险规避。
为什么会这样的心理呢?
买彩票,花出去的钱很少,但会带来很大的一个憧憬效应。损失的钱少带来的痛苦和可能中巨大彩票奖金的快乐相比,人们往往选择后者,一直在巨额奖金的憧憬快乐中,从而忽略了不中奖损失的小额金钱。
买保险,恰恰相反,人们厌恶巨额的损失,比如重大疾病。因此,宁愿平时花钱买保险,从而规避风险。因为对重疾的恐惧和对重大损失的恐惧,会大于你花的保险金带来的失落感。
所以,对于低概率事件,风险追逐和风险规避行为同时存在。而且,心里还会量化比较。
5.参照依赖
所谓的损失和获得,一定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心理学家称为“参照依赖”!
我想起了八十年代,大家都很穷,缺吃少穿,日子过得清贫。我们村有人家有自行车,有电视。他们家就很有优越感,很幸福。到了九十年代,自行车,电视慢慢都有了,这时他们家有了摩托车,还有电风扇,开摩托车出行好拉风,天气热,吹电风扇好时髦。到了现在,大家家里都有了各种电器,几乎都会有台汽车。相对八十年代,物质水平上升好多倍。但这时还是很多人过得不痛快,为啥?因为你有汽车,别人开的奔驰。你有房住,别人住的别墅。你有吃有穿,别人已经游山玩水。
你看,每个人都是爱比较的。幸福不幸福,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物质,取决于你和谁比较。比把别人比下去了,你幸福指数就高。你被比下去了,虽然也过得不错,但幸福指数就降低了。
这个现象,民间俗称攀比,心理学家高大上叫“参照依赖”。
这种参照依赖,产生攀比和嫉妒,产生同侪悖论。同侪悖论:在相同的条件下,人们总是喜欢把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定格在和其它参照物的比较之下,从而做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因此,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不是理性做决定,而是依据一个参照系做决定。
你到三亚旅游,有时去买水晶做纪念品,你会发现店里摆一个巨大完整的大水晶,然后标很高的价格。这就是参照系,也是锚定效应。以体现店里水晶的价格和质量。很多店里都会摆一个高价值不出售的产品,以此为参照,建立锚定效应。影响购买者的心理价值,从而影响价值价格判断。
前景理论是一种心理决策模型,有五大原理:确定效应,反射效应,损失规避,迷恋小概率事件,参照依赖。
那前景理论如何工作的呢?明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