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崛起终将冲破平均的樊笼
托德·罗斯,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专注研究人类的行为和个性,他最广为人知的观点就是工业时代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共通看法,无法适应21世纪的新环境,这本《平均的终结》就是这一观点的深刻阐述。
《平均的终结》这本书告诉我们,复杂的现代社会背后有个底层逻辑,那就是平均主义,但从现代科学来看,人是太过复杂的东西,各种自由度实在太多,根本没法被平均,所以按平均主义建立的东西会被淘汰,未来会是一个个性崛起的时代。
第一,不存在标准身材、标准长相,人与人的差距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
1.网上有很多某个国家“平均长相”的图片,号称是用计算机算出来的“平均脸”,这些脸都特别漂亮,所以很多人都相信,最美的脸就是把所有人的脸综合在一起取平均值得出的脸。但所谓的平均脸,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平均脸之所以好看,无非是因为它既然是平均出来的,肯定是对称的,各项数据指标肯定没有离谱之处,仅此而已。
2. 用平均值审美,这个概念其实早在1945年美国人就玩过了。有一个知名妇科学家,用15,000个美国青年女性的身体数据取平均值,算出了一个“标准美国女青年”身材,但他们发现,身材数据和“标准人”大致一样的人,一个都没有。
3. 有人做实验,考察人的词汇记忆能力,先说一个单词,要求受试者回忆,然后他的大脑活动被拍成照片,来观察大脑中的哪个区域,会在回忆单词的过程中被用到。 结果发现每个人的词汇记忆活动区经常完全不一样。所以,拿很多人的核磁共振照片,算出一个记单词时候的平均活动区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没有什么所谓的性格类型,把人按性格归类本质也是在追求平均。
1. 大家一直都在按照性格把人分类,比如说有的人友好,有的人苛刻;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好斗,有的人平和;有的人慷慨,有的人吝啬……还有人用星座、血型、 “性格色彩学”来区分人。这些民间的关于性格的所谓共识都是标签化的,其实也是一种平均主义的观点。
2. 早期的心理学流派认为,是某种“形势”发生了变化,导致人作出了某个反应,而这个反应与人的性格无关。但是现代心理学家很少有人同意这个派别了。1980年代之后,“特性派”逐渐成为了主流,这派主张人和人还是有区别的,而且这个区别是本性,不容易改变。
3. 特性派后来也被心理学家抛弃了。有一个研究,在一个夏令营里,对84个孩子做了为期六周的系统性观测,结果发现,每个小孩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不同的。给人的性格算个平均值,给他戴上一个某某性格类型的帽子,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人的能力也是多维度的,按某项能力的平均值找不到优秀人才。
1.十九世纪晚期,美国企业的工作效率非常差。管理学大师弗雷德里克·泰勒,发明了泰勒制,考察工厂里每一道工序上,若干个工人所需要耗费的平均时间,把这个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然后计算固定时间内,一个工人平均能完成多少工作量,作为标准工作量,让所有工人都达标。泰勒认为,只有一种好的工作方法,那就是标准的工作方法。
2.现代公司招人的方法,一般是在面试之前考察一个人的毕业院校、大学期间的成绩、和大学入学的高考成绩,总之是看你的学业如何,入职后公司考核的通常看KPI数字。用一个数字或者学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本质上是拿出一两个指标算出平均值,然后往员工身上套,用这个来衡量人的能力,这还是平均人的思路。
3. 之所以用学历来判断工人的能力,是因为我们认为人的各项能力指标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聪明,那他的身体素质也更棒,也更自律,品德也好。但是这套逻辑是错的,因为身高和胸围,智商和品质,这些变量的相关系数大都在0.4以下。人本质上是不规则的,只用一个指标代表一个人,非常不可靠。
4. 我们现在的学校,会有专门的人负责制定教学大纲,让学生被按照年龄排列好,每一学年、每个学期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完全标准化,这其实都是在追求人养成一种平均能力,本质上都是错误的,是用成绩没法考察孩子的能力。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没有什么人是标准人,用平均主义思路去考量人,一定是错误的,未来必定属于一个个性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