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生命周期:用户获取、用户成长、用户成熟、用户衰退、用户离开。
获客区:
用户获取(我们需要思考的事:如何发现并获取潜在用户;我们需要做的事:精准定位用户,选择适宜渠道。)
升值区:
用户成长(我们需要思考的事:如何培养成高价值用户;我们需要做的事:刺激用户需求,提供产品服务。)、用户成熟(我们需要思考的事:如何使用户持续使用新产品;我们需要做的事:提升用户体验,产品交叉营销。)
留存区:
用户衰退(我们需要思考的事:如何增强用户黏性并激活用户;我们需要做的事:用户衰退预警,有效改善服务。)、
用户离开(我们需要思考的事:如何赢回客户;我们需要做的事:洞察离开原因,用户重新定位。)
认识大热的用户运营
润物细无声,转化于无形,低成本获客,还得看用户运营。
现在,用户运营这个岗位的缺口很大,这个运营种类:新兴(从2017年上半年才开始流行)、大热,但不标准化。
用户运营和其它各类运营相关程度都很高——边界不清晰。
对用户运营的定义,有两种,一是围绕用户的开源(拉新)、节流(减少流失)、维持(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以及转化付费所做的工作。另一种理解是:运营用户生命周期,尽一切可能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并且在用户生命周期中尽一切可能产生商业价值。这两种定义都没错,但稍显宏观。
用户运营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营重点,一般是某一类用户,最常见的是新用户、即将流失的用户或者是金字塔尖的优质用户。
对于一个2017年初才兴起的岗位,这里给出一个更为具体的定义:将用户分层,对特定用户进行运营,提高他们的规模或者价值贡献。
这个岗位有时代赋予它的特殊性:
第一,它是一个增长部门,要直接产量而不是服务支持部门。
第二,它手上最大的武器就是用户。对于用户运营,完成目标的手段是用户而不是其它资源。例如:一家电商公司要完成某个销售指标,用户运营可以定向给潜在的新用户发新用户专享优惠券,可以给老客户一个特权——邀请新用户消费,各得X元优惠券。
第三,它是精细化运营的代表。对不同用户施以针对性、个性化的运营策略,以达到最优效果。前期,看起来比较慢而且很费人力,但是能即时反馈、得出效果。公司成熟一些之后,有了用户数据库、用户标签,就可以分类针对不同用户群启动对应的运营措施。比如满足X条件的用户启用规则1,满足Y条件的用户启用规则2。这个规则可能是优惠规则,可能是权益规则,也可能是商品/内容展现规则。然后监测规则实行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人群的关键指标是否有变化,变化多少,和没有用规则的、自然增长的用户群相比,效果如何。它与精准营销密切相关,值得投入精力。未来,用户运营会爆发出强大力量。
用户运营是目前最不标准化的一个运营岗位,每个公司的叫法可能不一样,根据服务对象不同,会有:卖家运营、买家运营、主播运营、粉丝运营、司机运营、学员运营、讲师运营、社群运营等。其实,底层用的逻辑,都是用户运营的逻辑。
用户运营不可不知的相关名词
种子用户:能“发芽”的用户。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乐于反馈和分享,追求精神成就感。种子用户的发掘工作可以为产品初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有效用户:那一批真正使用产品的目标用户。他会为你买单,但不会为商品做狂热宣传,属于比较静默的用户。
KOL:关键意见领袖,指的是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严格来说 ,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才是真正的KOL。但是,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的KOL的开价通常都不便宜,特别是第三点,俗称带货能力强。品牌方也越来越看重这一点。
关键人:是指能影响别人采取行动的人,而非仅仅吸引眼球。它和KOL类似,但面更广,门槛更低。关键人可以是指那些粉丝量不大但是在专业方面有持续输出的人。通常我们希望对这个群体进行日常维护,激发他们进行自发的免费的传播。每一家公司的关键人不一样,需要运营人员在平时和用户打交道时留意,慢慢形成对于关键人的判断及关键人数据库,并且摸索如何使关键人发挥作用。
头部用户/腰部用户/尾部用户:对网站/APP价值贡献高、中、低的三类用户,具体的高、中、低的界限,要根据公司自身情况定义,没有通用标准。用户画像画出来之后通常是一个金字塔形。
RFM模型:一种客户关系模型,R(Recency)表示距离客户最近一次购买的时间有多久,F(Frequency)表示客户在一定时间内购买的次数,M(Monetary)表示客户在一定时间内购买的金额。三个指标的组合,可以作为用户分层的依据,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是判断一家公司估值的重要指标,比下载量、注册用户数都更为重要。
LTV:Lifetime Value,生命周期总价值,意为客户终生价值,是公司从用户所有的互动中所得到的全部经济收益的总和。通常被应用于市场营销领域,用于衡量企业客户对企业所产生的价值,被宝库企业是否能够取得高利润的重要参考指标。
AP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用于衡量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业务收入的指标。ARPU注重的是一段时间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收入。
用户运营的职能及能力要求
运营本身是一个不分专业的岗位,用户运营更没有专业限制。
为什么用户运营有前景?
用户运营可以更有效地获取和转化新用户。传统公司看重成效的部分,通常只运营完成成交的用户,即“客户”,而互联网上可以记录用户的行为路径,互联网公司看重的是用户和自己的每个触点。以淘宝网为例:淘宝卖家可以通过数据后台了解哪些人浏览了店铺、收藏了店铺或者将商品加入了购物车。这一批用户虽然没购买,但表现出了对商品的兴趣。如果忽略这一批用户会很可惜,因为可能只需要稍加维护,就可以将其转化为购买用户。
用户运营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老客户的价值。如今流量红利已经消失,获取新用户越来越难,很多公司开始重视运营老用户,刺激老用户的复购、传播,防止用户流失,还能挽回即将流失的用户。
用户运营人员的职能界定和能力要求——不同公司,差异很大
如果公司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有黑客增长的理念——对用户运营的需求是小而精的(数量不需要很多,但要求用户运营人员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薪资水平也较高)。
如果公司运营的用户数量少,还不值得或者不适合进行产品化工作,就需要一个个挖掘一个个聊。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将用户运营人员大致分为“月薪一万元以上的用户运营”和“月薪几千元的用户运营”
一.“月薪一万元以上的用户运营”怎么做?
这类运营的关键词是:“路径”、“数据”、“A/B测试”(A/B Test)和“产品”。
这类用户运营的主要工作——三步曲:分层策略—触达干预—数据监测。
用携程的项目经历举例(其用户运营的目的是——提升存量用户的价值贡献):
分层策略:随机提取了两份一定量的老客户样本,一分叫测试组(A组),一份叫参照组(B组)。再把测试组的人根据机票、酒店、度假消费的频次和金额,分成了几个小组,例如有机票偏好型、酒店偏好型、度假偏好型,大概策略就是给对应的群组设置一些定向的刺激,最后看看一段时间内,测试组的人是不是比参照组的人在携程上消费得更多。
触达干预:当时触达用户的渠道,主要是遍布全国交通枢纽的地面销售人员、强大的call center(呼叫中心)和EDM(电子邮件营销)。我们为这些渠道准备了精准的话术、方案或页面(千人千面,通过历史数据了解客户,实施精准营销策略)。
数据监测:做了以上工作之后,一段时间之后(通常要一两个月),用测试组和参照组(就是那个啥操作都没进行的组)进行对比。对比的时候,虽然大老板是看两组分别给公司带来的价值贡献,但是运营人员做分析时,就要更加细致一些,包括点击率、转化率、客单价、间夜数、平均间夜价格等,以便发现隐藏的问题。如果样本组的效果大于参照组,就可以把这套机制覆盖到更多客户。这就是一个简单的A/B测试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有两套策略拿不定主意,可以设置两个测试组A1和A2,一样可以和B组比对,选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策略。
二..“月薪几千元的用户运营”怎么做
前一种运营只存在于用户基数较大、数据完善的公司,大部分用户运营做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BD、沟通、谈判等用户运营工作。例如一些公司在招聘用户运营时,就是偏向于种子用户获取和社群运营,顺便做一些基本的用户反馈收集和产品优化的对接工作。
这一类用户运营需要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比全公司任何人都更加了解所运营的那层用户。有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你觉得不知道做什么时,就去和用户聊天,翻翻他们的朋友圈。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可以为运营人员提供灵感。
用户运营的未来就是精细化运营,在有选择空间时,尽量选择数据化运营做得好的公司,至少公司高层有这方面的意识,并且往这个方向努力,没有数据支持的用户运营,多是体力工作,做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遇到瓶颈,既没有挑战,也没有含金量;但是有数据支撑的用户运营就更加好玩一些,有很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讲解一下新人做用户运营必须会的3件事:获取种子用户、社群运营、挖掘及维护关键人。如果全部掌握,那么,初级到中级的用户运营工作都能做得得心应手!
获取种子用户——对新产品来说,非常重要。
第一批用户不一定都是种子用户,用户运营初期,应该尽量寻找那些可以“发芽”的用户,而不是凑数的用户。这样子,可以在小范围内验证产品的可行性,在不伤害用户的情况下,完成优化迭代。如果灌入很多不精准、不优质的客户,测试结果可能有所偏差。而种子用户一旦受到伤害,往往再也无法挽回。
种子用户的获取,有N种方法,每年都会淘汰一些旧方法,增加一些新方法。每个时期,每个产品的大部分的用户来源于同一个渠道。如果找到一个很高效的渠道和好的方法,千万不能高枕无忧,好渠道和好方法很快就会失效。
创业公司应该分三步来找到低成本的增长方法:1.广撒网,用最低的成本尝试所有可能的获客方法,得到现阶段靠谱的那根“金水管”;2.把“金水管”开到最大,同时,也打开周围的“银水管”;3.在“金水管”快要用坏之前,重复前两步。
书中讲到了七大基本不花钱的在本书作者写书时普遍有效的手段:熟人传播(让熟人先试用和转发。如果熟人不愿意用,更难打动陌生人)、抱竞品大腿、社交媒体笃信邀请(微博、知乎、豆瓣,注意邀请方式和话术)、干货资源引诱(干货本身要有料、有趣、有价值)、知识问答营销(在知乎、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马蜂窝的社区问答做这类广告。先根据目标群体的问题关键词去搜索,找到某个关注量还不错,自己又有把握的问题之后,先体现价值,帮别人解决问题,再“软软地”打个广告)、精准线下推广(对某些体验式的、偏同城服务的、社群类的项目依然管用,可以通过线下接触加深用户对项目的信任)、老用户推荐(成本低、转化高。难度在于精细化地提升这个功能的效果。现在的邀请方案越来越社交化、趣味化)。
以上种子用户的获取方式可能不仅限于用户运营职责范畴,有的是需要几个角色协同完成。当权责不清晰时,如果有信心主导这件事,建议做临时项目的团队负责人,因为用户运营是一个容易被埋没和边缘化的角色,必要时,应该强势地站出来!
其它还有一些付费的用户获取方式,因为不建议用付费方式获取种子用户,并且用户运营人员手上几乎没有预算,所以,不建议使用这类方式。
社群运营
“社群”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热起来的。社群有两类,一类是因为某个共同兴趣或工作类型或其它原因而成立的社群(比如:读书群、创业者和投资人对接群、市场营销人聚集的群、运营人聚集的群);一类是为公司既有业务服务的社群(母婴产品的宝妈群、旅游公司的结伴同游群、教育公司的学习交流群),这类社群的目的性很强,披着社群的皮,打着拉新和转化的主意。
放在用户运营的工作职能中,本次讲解针对的是第二种。它可能看起来没那么纯粹,但确实是一种对大部分公司有效、低成本的用户运营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客单价高的行业尤其适用。
为什么把社群运营放在用户运营的职责里?因为社群运营的目标是用户,只不过把用户放在了一个有共同价值观的群的形态里,便于更加高效地运营。目前最主流的社群运营是在微信群,但社群一定不等于微信群!
社群运营在每家公司承担的KPI各有差异,它具有多重功效,如拉新、留存、转化等,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在一个社群里完成多重功能,因此,会把不同社群根据功能的不同进行区分和组合(比如:拉新群、转化群等),像漏斗一样筛选出真正付费的用户。
拉新群:目的是拉来新的群成员,从中转化为APP下载数、注册用户数或公众号的粉丝数。(例如利用某次活动引诱来的用户,就可以放在这类社群里活动结束之后,就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这类群的生命力很短,人比较杂,忠诚度不高,可能几天之后就一片死寂或沦为广告群。不要强求延长它的生命期,能转化的转化,不能转化的就放掉。同时,赶紧策划下一个拉新的活动,建立新群,快聚快散。
留存群:最能代表公司典型用户画像的一类社群,沉淀着品牌的忠诚粉丝。建群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有归属感,通过品牌方持续输出价值以及社群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留下用户,延长其生命周期。这个群的成员的来源有:拉新群里比较活跃的有交流欲望的一群人、老客户里的忠诚粉丝、公众号的忠实读者等。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持续下降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未雨绸缪的方式是:通过引导感兴趣的用户加个人微信号,将用户引导到互动性更强的地方(微信群等平台)。下一次发文之后,即使没有打开公众号,也会在群里看到运营人员在群里转发的文章,这样,文章被打开的概率会高很多。
转化群:经常发广告的群,会让人反感,但是,不做转化的群,也会让品牌方缺乏维护的动力,长此以往,会因为无法评估投入产出比而怀疑做社群的意义。适当的刺激转化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做得巧妙!(例如,可以为某类公司的某个单品新建一个转化群,从留存群里用一些有趣的素材、优惠做引子,把对此感兴趣的人从留存群里引出来,不打扰留存群里原本的氛围)。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每个群里的人相对成为同一类的人,运营人员才能知道:需要对什么类型的人说什么样的话,避免让用户觉得没有价值和浪费时间。以上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可以变通之处。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运营人员,应该混迹在多个群,并且从中得到给养和灵感,随时跳出来思考!
社群运营四要素:同类人、有价值、核心人、规则。即:有相同兴趣或目的的人聚集在一起;社群能给予成员价值(比如活动、内容、人脉);群里有能凝聚人心的核心人,通常是发起人或发起人邀请的具有观点输出能力的人,能和普通成员互动;最后是要有一些基本的社群规则。
关键人的挖掘及维护
在第五章,可以知道:关键人可以指那些处于上升期 的、有潜力的、正在形成的KOL,还包括忠实用户、明星员工。通过关键人营销,可以放大活动效果。关键人需要日常储备和维护——这类工作通常交给用户运营人员,因为他们经常和用户打交道,知道哪些用户处于金字塔上层。
一.挖掘和识别关键人——需要细心和敏感
这一部分人,通常不是大V,不算是KOL,也没明码标价,也没有显性的粉丝数去证明他们的影响力,因此需要留心观察。(例如:可以调取交易数据,筛选出那些交易频次较高的用户,他们对公司的产品的认可度肯定高;留意留存群里发言活跃有见解的人;可以通过拼团和“生成专属二维码邀请好友的工具”等看看哪些人特别有号召力,能吸引人扫码或下单。)本书作者小马鱼的一个朋友喜欢化妆品测评,第一次在小红书发了笔记,因为内容优质,被运营人员“盯上”,加了个人微信,并且时不时寒暄,鼓励她多生产优质内容。本书作者小马鱼也有在马蜂窝被运营人员“盯上”的经历,这种“被发现”的感觉挺好。
二.维护关键人——要走心、有意识去维护
现在很多公司有意识地在维护关键人,比如过年过节致以问候并送点礼品。其实,品牌方内心的潜台词是:希望收到礼物的这些关键人,能拍个照,在朋友圈晒一下,做一下软广告。对于有一些毫无新意的礼品,有的关键人就把礼物堆在一起拍张合照发个朋友圈说“谢谢各位金主爸爸投食”。但是,如果遇到用心的礼物,例如定制的包装上有专属的名字、头像、有趣的文字之类的,关键人就会认真拍照,并且单独发朋友圈和微博!这样子,品牌方的心思才没有白花!
三.巧用关键人,发挥关键人的价值
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请关键人发活动海报到朋友圈。怎样做效果更好呢?一是尽量有仪式感(比如:送给关键人一张有关键人称谓的邀请函。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邀请,就算自己不能去,也可以分享出去,让感兴趣的朋友去);二是发朋友圈的文案,最好是自己写好发给关键人,卖点写得好不好和海报的打开率直接相关!关键人可能没耐心去挖掘活动卖点。
另一种方式:让关键人直接体验(线下体验和邮寄产品体验都可以)。这种方式适用于美食、旅游、酒店、花艺等体验过程中容易拍出高格调照片的场景。怎样做效果更好呢?切忌让关键人体验“标品”(“标品”就是明码标价的、任何人都能买到的商品),要让关键人有尊享感。
例1:有烘焙品牌请小马鱼和朋友们品尝新品“网红脏脏包”。如果只是品尝脏脏包,人们就会觉得:不就是十多元钱的面包吗?自己买也行,何必专门跑一趟?但是,如果品牌方设计成可以自己亲手学习制作脏脏包的下午茶沙龙,就会吸引很多人,因为这是别人花钱也享受不到的“非标品”,受邀的人自然乐意发朋友圈。
例2:做民宿的老板,经常会邀请达人来体验。如果达人享受到的就是几百块甚至上千块和网上订房一样的服务,就不够有吸引力。如果设计成“做一天回归乡野的山民”或者“体验民宿主的一天”,就会更加有意思。
最后一种方式:做竞品调研。如果自己和关键人的关系比关键人和竞品的关系好,可以从关键人那里打探到竞品情报,对了解用户反馈和优化产品有帮助。
后面一篇,会详细解读《观察阿里: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