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美国心理学大咖雪莉•特克尔的书《重拾交谈》,文中作者对科技发展影响人们的交流做出了担忧。
科技是把双刃剑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从最初的书信到电报,从电话到互联网络的即时通讯,掏出手机即可达到“天涯若比邻”的效果。但这些貌似拉近我们交流的工具却让我们深层次交流变得越发困难。
原因人在网络上,尤其通过文字和图表情沟通,可以很容易地隐藏自己真实情感和意图,有表演的成分在。因为打字是非实时可编辑的,对对方的反馈可以反复斟酌,精心装饰。想起以前网上颇为流行的聊天助攻软件,提供各种精彩的文字,诗歌,头像,图片,可以把自己包装成或幽默有趣,或深沉睿智,或成熟稳重的任意形象,所以极其不真实。
并且文字地互传有时间间隔,人的注意力无法始终保持在其上,碎片化的信息也无法适合重要、严肃、深层次信息的传达,为应对这种状态,网络交流只能变得轻松浅显。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手机交流可以被随时被打断和延迟,既然如此,那就仅仅讲些简单不费脑子的内容就好啦。
对现今处于科技包围的我们如何自处,作者者套用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关于三把椅子的说法。文中说道: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
作者分别用与自己交谈,与他人交谈,与群体交谈做对应。对此,颇为欣赏,对现今处于科技包围的我们如何自处,意义很大。
用一张椅子的时候,与自己交谈。
可以每日或每周,定期进行。这和《论语》中关于“吾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自己对话,放下所有防备,无需掩饰,直面自己。
可以写日记或者晚上花十分钟独处冥想来进行,想一下今天自己什么事没做到位?和朋友因什么事起了争执?今天的工作为什么得到领导表扬了,等等等等,并且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挖得深才能得真知。
某宝有卖三年或五年日记的,推荐一下,它的特别之处是把五年的同一天放在一页中,坚持几年你会发现今天一个不为足道的小小改进会对今后两年三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用两张椅子的时候,与他人交谈。
作者在家庭方面的描述,令我印象尤其深刻。
家庭交流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安全感、同理心、规则感等等都是在与父母耳濡目染的共处中交流中建立起来的。
但现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正在悄然改变我们传统的家庭交流方式。
回想我自身,在吃饭时刷手机、看小说、晒朋友圈,孩子也习惯于拿个pad打连连看、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原本很好的交流沟通的时间在一片寂静中度过。回想此场景,不禁汗颜。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几个建议值得借鉴,建立共同遵守的准则,什么时候或什么场景不能使用手机,比如每晚固定时间陪孩子讲故事,手机不能带进卧室,并且需要由家长带头遵守,并建立奖惩机制。
家庭的情感的交流是需要用心去呵护的,我也仅以此为戒。
用三张椅子的时候,与群体交谈。
公司,作为现今人与群体交互的一个典型场景,相信很多人都对“部门墙”三个字咬牙切齿。
我所在的公司,因为工作性质导致需要对接的其他部门特别多,而且职能部门相对独立,只关心自己部门内部的事,一切都以合法合规为标准,对我这种业务部门来说,沟通成本非常大。
我不习惯于使用skype这种方式开会,每次组织会议我尽量选择所有人都有空都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即使先期邮件发送和建群也只是说明开会内容和相应文档,我始终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一方面体现的是对对方的尊重,另一方面直接交谈沟通能避免很多信息传达不精确的问题。
作者同样也提出类似的建议,例如早餐文化:让公司高层每周找一天提前45分钟到公司一同吃早饭,在期间可以畅所欲言,经过几个月的体验,互相的关系更加融洽,在工作中效率也提高了。
很多公司在比较重要的项目上习惯建立作战室,把相关的人放在一个会议室里集中办公;敏捷项目管理中有一个制度,每日站会,每天团队所有人聚在一起说说自己目前的工作状况。都是同样的目的,面对面的交谈效率最高,信息沟通也最顺畅。
想想如果让每人通过邮件方式写出来群发的效果哪个好?
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理,我们的认知,但人作为拥有社会属性的生物,我还是很乐观于人对交流的需求,对抒发情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