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第二堂课的相关内容,主题为:生活的未来与生命的意义。作者的主要观点如下:
只活在当下的生命从本质上就难以使人满足,因为这一刻终究会弃我们而去。现在无法被抓牢——它总是从我们的手指之间消融殆尽,然后变成过去。
而以某种未来的目标作为人生的目的也存在一些重大的风险,其中之一就在于,作为只有有限生命的生物,我们永远无法确定自己能否活到那一天。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这个最终目的本身是希望未来能够达成的一项成就或某个特定时刻,这种时刻固然有利于我们找到一个真正能实现个人抱负的目标,但我们还是需要找到一种本身就值得继续下去的生活方式。
但是,如果要这么做,我们必须抵抗一种诱惑——总是将这种行为视作对完美未来的追求,总是认为只要将金钱等外部因素整理就绪之后,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人生了。
其实,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很少是纯粹的乐趣。并且,我们自身的态度对于我们的幸福感也十分重要。
也许,上述文字不太容易理解。我想用自己对佛家思想的理解来诠释作者的上述观点:
人生在世,要想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就必须树立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目标,也可以是短期的、阶段性的目标;可以是精神层面的目标,也可以是物质层面的目标。不管是哪种目标,前提都是要有良好动机且遵守法律——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是名利权情等外在追求,利他心就至关重要,否则,再多的物质也不能让人找到真正的意义和幸福。
但上述目标可以追求、不可以执着。目标只是给我们指引了方向,重要的是在奔向目标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当下,我们都能内心充满意义感、专注地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