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样的“佛系男女”
这几天,被“佛系”文章刷了朋友圈,好多90后转发,说:他们就是这样的“佛系男女”。
我这样一个端着保温杯的中年人,着实被吓了一跳:他们要集体出家了?
点开链接,才明白了“佛系”原来是一种生活状态。“佛系”的大概意思是:
有也行,没有也行,
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佛系乘客:给司机打电话说,你不要动,我来找你;
佛系健身:下班后去健身房走一走,就很开心;
佛系好友:在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
佛系恋爱:你看吧,我都行;
佛系员工: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静静下班。
二、“佛系”的转型
看了一系列佛系文章,觉得挺有意思。
年轻人永远是最爱探索人生定位和社会定位的。
他们其实是最希望被认同的,惧怕被同质化,因为个性才是这个年龄段的底色。
而内心澎湃的年轻人,在社会高速运转的今天,内心的冲击感是很大的。
面对工作业绩、物价、房价的压力,感觉神经绷得很紧。
慢下来,松弛一点,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一种他们向往的生活。
他们试着,让自己放松、平和,以化解内心的冲击感。
带着这种“佛性”生活,他们有了片刻心灵安定。
于是,他们放下个性,立地成佛。
所以佛系词让人很有共鸣。
“佛系男子”这一概念,最早是2014年日本人发明的。这一人群尽管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无异,但其内心往往有以下特点:
“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总是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神费时间,也不想交什么女朋友,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和女生在一起会感觉很累”。
现在很多女性也一样,于是这个概念泛化成佛系男女,佛系好友、佛系员工……
他们“不焦躁、不执着、不强求”的态度,让人联想起日本的“低欲望社会”:
物质极大丰富,吃饱穿暖不是问题,生活便捷,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强社交来维系交往。
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抱负,过“随缘”的生活是可行的。
佛系生活,显示着社会变化中,年轻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转型。
三、“佛系”逃避
生活方式本身没有对与错。
我们推崇积极向上生活的同时,也尊重个人想过一种“颓丧”生活的选择。
只是我在仔细看过“佛系”文章之后,发现的问题是,佛系员工、佛系乘客、佛系恋爱等等,他们都不希望花上太多时间“为小事发脾气”,于是采取佛系态度来自我消解。
这样的态度,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造成情绪的积压,总会有脾气爆发的一刻,结果不可能是“佛系”的。
佛系男女,他们不是无欲无求,只是不想直面问题,采用了别的方式化解了欲求,逃避了问题本身而已。
工作中被上司批评?没关系!
玩游戏可以排解,游戏里我是老大我说了算。
谈恋爱太费神?问题不大!
不是还有各种交友软件解决欲望问题嘛。
发什么脾气?
是游戏不好玩还是手机不好玩?
他们好像看淡了一切,其实是在逃避现实社会。
四、心理防御机制
逃避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是个人无意识地拒绝承认或者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现实,或者说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
这是佛系男女的惯性思维,他们不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仿佛不承认不接受就不会痛苦,来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
这其实是违背真正佛系文化的,因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社会责任观,和“大隐隐于世”的积极入世观,已经被选择性放弃。
佛系男女倡导的生活方式,是对真正佛系文化的断章取义。
而有此类逃避心理,源于个人对未知事物困难度的过高假设,觉得自己做不好,所以不想做,于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主动回避。
有人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不知道怎样爱别人。
因为他的个人成长环境,或者在感情中受了挫,不太容易自愈,因此他累觉不爱,干脆把自己隔绝,不谈感情,转而“超脱,按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
有人工作上不努力,爱出错,却不分析原因,不改进。
面对领导的问责,客户的质疑,选择做个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态度谦逊:“好的,我再改进”,其实只求回避此刻冲突。
而问题不解决,只会更复杂、更难处理。
就像那些佛系文章里的男女,明知事业、感情的走向,是不可能一直逃避,保持所谓“佛性”的。
佛经说“入世即是出世,人间外没有真实之解脱”。
做一个真正的佛系男女,在红尘中“修行”,是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太过超脱的人未必是真君子,真正豁然于生活的人不会离开柴米油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