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解说词

       

          对于成都杜甫草堂,冯至先生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入蜀,于公元759年携家眷千里迢迢从长安经甘肃来到成都避难,在友人的帮助下,选择环境优雅的浣花溪畔搭建茅屋而居。

不过当年的茅草屋早已被不复存在,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后期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而重建的,扩建后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草堂的正门,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草堂核心文物区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显得既庄严肃穆又古朴典雅。工部祠东侧“少陵草堂”碑亭,已成为杜甫草堂标志性景点和成都著名景观。

草堂正门照壁

草堂正门

大廨杜甫铜像

史诗堂

柴门

工部祠

少陵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待了4年,创作了24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等著名诗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