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四月初八,是佛教徒的“圣诞”,慈悲伟大的佛陀降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今天,全国各地的佛教各地的佛教寺院都在举办浴佛法会,让信徒们通过浴佛表达自己的感恩和恭敬,也希望从中获得福报与智慧。
这是一件吉祥的事情,起码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当然也有个例。
我在自己的朋友群中分享法门寺浴佛的盛况时,突然有人发出这样一段话,说是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看到的
这位群友在佛诞日时刷朋友圈看到的这段话,乍看起来没毛病,甚至有几分道理,但实则大伪似真。看似充满理性的光辉,实则源于傲慢的障蔽,是不了解佛教的人对佛教的误解和歪曲。
说偶像崇拜是愚痴的,我实在是不敢苟同;恰恰相反,我认为偶像崇拜可以对治愚痴。愚痴的原因除了无知,还有傲慢。而适当的偶像崇拜,可以很好的对治傲慢,尤其是这段话中所透露出的那一种。
偶像崇拜过度,会陷入狂热的极端,这也是类似的论调所忧虑的,但撇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日常的磕头遇佛拜忏,并不会令我们理智全无,迷魂狂乱,反而可以对治傲慢,调柔内心,练习恭敬。
从这个角度讲,这些所谓的偶像崇拜,其实是一种方便,是究竟解脱的必经之路。
那段话引了《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一段话,望文生义,很容易就会得出佛陀反对偶像崇拜的结论。
但这首偈语还有后半首,罗什法师并没有译出,而元魏三藏留支译本中有:【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
由此可知,不能以色见的,是佛陀的法身,是这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法身妙体超寻思故,凡夫不可见,亦非分别之识所能知,但法身不可见并不妨碍我们造像礼拜佛陀的应身,就像拜佛不会影响你理解空性一样。
佛所说法都是有对治义的,《金刚经》是空宗,目的在于对治将一切执为实有的邪见,重点在解门;而拜佛则是行门,是修行方法,目的在于调柔内心,训练恭敬。就像风青杨对令狐冲说的那句无招胜有招,是解门,可以冲开思想上的块垒,而令狐冲之前做的那些训练以及之后学的易筋经是行门,可以打破肉身的障碍,让他可以驾驭更高级的武学知识。
反过来说,拜佛也并不是真的执着于这个木石之身就是佛,而是见贤思齐,通过拜佛的行为得到一种价值认同,实现自我的激励,积累福报和资粮。
前者为真理性的佛法,是我们度过生死之流所需要的舟筏,后者乃宗教性的佛法,能为我们提供登上舟筏的助力以及在舟筏上所需的资粮。
这二者并不相违,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执真理而废佛事。
佛陀自己也在《观佛三味海经》、《般舟三昧经》中说,造立佛像是为了修习般舟三昧、观佛三昧的方便,通过观想佛陀,与佛合一,是修行的方便法。
所谓方便法,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开许进来,而是要既符合众生的根性,又不违佛法,还能导向最终的解脱才可以。
由此可见,拜佛浴佛并不是真的去拜那个泥塑木雕的东西,而是通过拜佛,来求得自心的清净,来去掉贡高我慢,并策励自己以佛陀为榜样自度度人。拜佛也好,浴佛也罢,都是在“借假修真”,不是狂乱的崇拜,而是令人清净的修行。
当然了,修行有很多条道路,你可以抱着《金刚经》直接悟入无我无人,可有的人没有这个根基,就要走其他的路。
但我们每个人的眼睛只能看见我们能走的那一条路,却看不见其他人能走的、其他人所需要的路,甚至会因为自己是坐飞机到的罗马,就认为坐汽车到不了罗马,坐汽车是错误的误入歧途。 这是人的局限性。
想要摆脱这种局限性,就要试着舍弃自己的“刻板印象”,不要经常用“只要·····”“就一定是·····”
当你把态度先摆到这里的时候,你就已经看不见很多东西了,心理学管这个叫做“选择性失明”。
如果你开放的看待事物,你会发现任何事物都不仅只有一种性质,它也有其他的性质,关键看你怎么去用它,关键看它给大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就浴佛来说,浴的是佛身,净的却是己心,我们内心的质地变得更加柔软,更加清净,这不正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之一吗。
这样的浴佛并不会令我们误入歧途,那样的傲慢而不自知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