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7月开始我们用了差不多十个月时间,从零开始运营官方服务号。截止今年6月,服务号累计关注数突破250W,绑定人数超过160W(真实率高),各项功能日均使用超30W人次。这背后,遇到过数据飞升的喜悦,也出过大bug,被用户投诉到微信发警告… 本文由于篇幅有限,概括性介绍我们运营服务号这一年来最重要的三个策略,给其他运营er做参考。
【目标】
微信号可以关注的目标很多,比如关注数、留存率、图文阅读数、用户粘性、满意度等等。各种指标不一而足,没有绝对的好坏。不同的微信号,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确认关注目标。比如,
做自媒体、走广告路线的,自然比较关注图文的阅读、转发、传播情况等;
做客服中心的,那需要考量留言人数/人次、人均留言次数、(自动+人工)客服服务情况、咨询满意度打分等;
做品牌订阅号的,更关注内容的传播情况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排名等。
以自身为例,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功能服务用户的主要路线,辅以营销活动促进转化及拉新获客。由此确定最主要的目标——主营业务的转化:新注册、新成交等。这不仅是团队努力的方向,也在运营过程中,帮助我们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优先做什么延后做。
运营过程中,有遇到其他部门想通过服务号推送年报或问卷调查,希望借此提升品牌及用户满意度之类的。那我的目标是主营转化,这种时候怎么考虑呢?我们先给不同的用户群赋值(按潜在用户/已有用户/预流失用户等划分客群),推送后将取关人员按赋值折算为投入,将带来的新成交或做这件事的价值(比如问卷调查)折算为收益,再计算最终的投入产出比来评估本次推送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评估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推送宣传稿对公司知名度的提升,可能在更久的将来引入收益,但我们的计算方式更偏重单次营销的即时效果。所以用这种方式算出亏本的,不代表内容没价值,只是代表与我们在当前阶段的策略选择不大匹配。
概括而言,目标一定要有,而且要有所偏重,各个方向都想做好,往往到头来都做不好。如果确实有多种目标,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矩阵来实现。比如服务号关注成交,品牌可以交给订阅号,再辅以子品牌号等等。
【活动】
概括起来,服务号运营主要分为三个大块:1、功能服务用户;2、对老用户的精细化营销;3、以营销活动促进拉新获客。由于篇幅原因,这里重点讲讲第3点。
活动怎么做? 我们的回答是,与其自己闷头想,不如向外面多学习:
关注所属行业的领头羊们在玩什么;
关注营销先锋们在玩什么(行业比如快销、电影宣传;公司比如uber、杜蕾斯、郭敬明);
关注朋友圈的人在玩什么(为了提高精准度,可以多加一些真实用户为好友)。
认真体验每一个活动,将活动规则,特别是活动流程,所有操作都一一记下来。等到累计30-50个活动案例的时候,就可以做分类汇总及对比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目的、营销工具及当时的热点,产出活动方案。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活动方式被验证有效。特别是某公司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出某种活动,或者纷纷有各种公司推出同样的活动,且慢慢做成了常规模式。假设这些公司没有疯,我们认为这从侧面印证了这种活动方式有效。
二是易于沟通需求。一般来说,一个活动上线,会涉及产品、技术、运营、客服等多个部门,要让这么多不同背景的人正确的理解方案不是一件易事。而最方便的沟通方式,就是找个差不多的例子作为demo,直接体验。
对外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动作要快!比如有段时间图文标题会用“有人@你”来吸引用户查看,等到用户见过十遍八遍,后面不会轻易“上当”。
另一方面,平台对营销的监管也日渐完备及趋严。比如之前很多账号通过小测试、抽签等玩法获取了大量关注,后来微信推出禁令,这就没法学习跟进了。
【数据跟踪】
别人的活动好比卖家秀,自己做的活动好比买家秀。用上之后你需要一面镜子,数据跟踪就是这面镜子。一般数据跟踪包括页面的pv/uv、参与人数、分享/传播数等,在加上主营业务的新注册、成交转化、及各个步骤的转化率等,有成本投入的再算下各种cpa/cps情况。
数据除了反应活动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反映出一些流程上的问题,比如某个页面的转化率非常低,就要重点关注下页面是否有故障。排除故障情况,那是不是流程设置上不顺,操作难度大?或者页面设计上不够突出,不知道怎么操作?等等。这些经验教训可在再次活动时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折损。
除了发现问题,数据还能发掘隐藏的机会,为进一步的精细化运营做准备。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曾经做过老用户推荐信用户的有奖推荐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对整个推荐人/被推荐人数据情况分析,找出推荐人数最多的客群或者推荐后成交价值最高的客群。这样,在下次活动的时候可以针对这些有价值的用户给出更高的offer等方式,提升整体活动效果。
更多内容,欢迎微信关注:文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