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字面意思就是心无分别妄想执著,看待万物平等一如。坐忘,狭义说就是静坐达到物我两忘境界,广义说不论行住坐卧达到物我两忘境界都叫坐忘。从生活角度说,人有吃斋吃素的,可以理解为不食荤腥,心怎么做到不食荤腥呢?如果我们把心烦意乱、妄想纷飞、杂念重生、浮想联翩、思绪不断等看成是心在吃荤,那么停止妄想,停止思虑,停止分析、比较、推测、判断,静心守一、清静无为就是心在吃素,就是心斋。
话说颜回听说老师孔子多次到老子处问道,并提出了本门对宇宙人生终极目标的认识论——“仁”。颜回思考了好久对“宇宙人生终极目标是仁”的论断也没有半点头绪,这天打定主意定要恭请老师给予指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颜渊问仁。颜渊问仁来源于《论语》的第十二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里首先要了解“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一般会理解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或达到到周礼的要求标准上。有点后人说朱熹的“灭人欲,存天理”的意思。这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肤浅表面的理解,也被称为凡情俗见或凡夫之见。《周礼》是周公学习总结古代圣贤治国管理之道总结的管理制度,又叫《周官》,分为《天官》(管宫廷事务)、《地官》(管民政事务)、《春官》(管宗族)、《夏官》(管军事)、《秋官》(管刑罚)、《冬官》(管营造)。我们可以看得出,天地指的是空间方位,春夏秋冬指的是时间,古人说“上下四方称为宇,古往今来称为宙”,所以《周官》也就是《周礼》并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周朝礼仪或者周朝管理制度的,而是指完备的圆满的符合宇宙自然大道的管理制度,这是创立者的初衷,至于后人怎么质疑别当论提。搞清《周礼》的含义,对子理解克己复礼至关重要。
现在回到“颜渊问仁”的话题上来。颜回不明白“仁”是什么意思,向老师提出疑问,可是孔老师根本就没有回答什么叫做“仁”,这一点可以去查看孔夫子对很对学生问仁的回答可以看出,孔夫子没有回答过任何一个学生什么叫做“仁”,但是却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禀赋不同引导他们各自可以如何成“仁”。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孔夫子一是讲究因材施教的典范,因人而异引导学生达成目标;二是可以完全相信孔夫子的确成道了,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是不可能用语言精确描述的,但是大道是可以用心体悟感知的。
孔夫子对颜回的引导是:约束自己身心过多的欲望,让纷乱浮躁的心回复到类似周礼那样的宇宙自然状态,那就叫做“仁”。怎样管理我们的心?就像《周官》管理社会一样,符合宇宙自然大道,而不是刻意造作妄为盲动。假如你能当下放下内心的欲望符合宇宙自然状态,你立即就能体悟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物我双亡境界。所以,追求“仁”的境界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与外界无关,全凭心意用功夫啊!
颜回说:老师我懂了!不过怎么能够保持住这个境界呢?孔夫子说:记住!不符合宇宙自然大道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不做。颜回说:我记住了,我虽然愚笨,一定努力身体力行。
其实,为了使后人能够身体力行学习到“仁”这个宇宙自然大道,孔夫子特意作了《大学》的教学,后人整理后成为“四书”之一。孔夫子的孙子子思又作《中庸》记录爷爷的心法,成为“五经”之一。所以,《大学》《中庸》实是儒家修心养性的方法要求,作为入世之宗,当然也是儒家弟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怎么修心呢?
《大学》其实就是《道学》《心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就是“大”,“大”就是“道”,所以《大学》其实就是《道学》《心学》。
《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前一句讲的是求“仁”学“道”的终极目标,在于使自己明心见性,同时助人自助、促人自悟、弃旧图新,帮助他人明心见性,共同达到至高无上的“仁”的境界。后一句也是直明了当的介绍修心养性所要经历的六个阶段:知止、定、静、安、虑、得。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绝不绕山涉水,真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啊!
千百年来,不少学子不重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理解,现在很多人都这样口口相传“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安稳泰然,安稳泰然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不能说有什么不对,但是作为心学这样理解对人毫无作用!站在“陆王心学”的角度,提供另一种理解,也许对修心养性大有裨益!
怎样做到“明明德”使自己光明的本性显现出来实现明心见性呢?
孔夫子认为:通过六个阶段的修炼可以实现,即知止、定、静、安、虑、得。
第一要做到根尘脱落,前后际断。要停止思维,忘记认知世界种种念头,所谓断除妄想、分别、执著之心。只有停止意识,潜藏的无意识才能现身,这就是“知止”的本意,而不是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是善的最高境界,当然那也是必须的。
第二要深入禅定,明心见性。当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力、判断力、综合力等认知能力,语言、文字、概念、认知等意识层面的表达方式都停止了,人就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即心斋、坐忘、禅定状况,“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不可言表的心理状态,所有认知都停下来了。进入这种状态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能所双亡、根尘脱落、前后际断、瞬间立现的境界,这是一个桶底脱落、黑漆世界消亡、光明顿见的当下,修有顿渐之分,悟则一刹那之事,这是初见道的过程。根尘脱落就是空间消亡,前后际断就是时间消亡,就是忘却了时间空间观念,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宇宙万法归空,凡夫心断,圣贤心生。“根尘”是心理学所探讨的意识问题,现代心理学把人认识分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分析心理学把后三识称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又称为“六根”,它们与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便产生六识,这就是所谓的日常心、世俗心、凡夫心、凡尘之见、俗世见解,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脱离时,真心自性就能自然显现出来,此时的心就是所谓的平常心、真常心、圣贤心、本来面目、圣贤之见。
第三要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尝试体会心清闲、清净、清凉的“三清”感受,这是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心有两门,即“心生灭门”和“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是概念、意象、声音此起彼伏生生灭灭的状态,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内心就像一锅煮沸的粥”,生灭无有尽头,心也无有定和静时。“心真如门”是人的真心所在之处,真心的特点就是“如如不动,来去自在”。随着禅定的深入,人进入“心真如门”,体会到真心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自具足、本不生灭的特性。
第四心要应无所住,不执不离。静极生动,那些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个人无意识情结和集体无意识原型,会以各种意象的形式涌现出来,如何面对?心安何处?安放在不执著之处,来者自来,去者自去,只作壁上观,“观棋不语真君子”!看,你只是看;听,你只是听。作为一个旁观者,看镜中花水中月,而不是投情其中堕入生灭!
第五要做到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正由于真心不执著于任何一法,所以真心是空而不空、有而不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的。也即真空妙有。如果说真心安在不执著处是定的话,能生万法的妙有则属于慧的表现。如果说“安”是被动的面对静极生动的个人无意识情结和集体无意识原型,那么“虑”则是主动的去观照我们心灵深处潜藏的每一个内容每一个世界。定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慧等持是宇宙大道的本源。“虑”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可以翻译成“思虑全面”,但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心意”的意思,定极生慧,这个虑就是“止观”的“观”,“定慧等持”的“慧”,当人久在禅定“止”的状况,“虑”这个“心意”就能“观”出智慧。作为儒家,一个“虑”字说尽一切。“虑”在这里是“心意”的意思,一切都靠心意下功夫,“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第六是得也非得,本自具足。定慧等持,绵绵密密保任打成一片,从“惊鸿一瞥”到“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直至“相忘于江湖”,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智慧德性“仁”“至善”自然显现、如影随形、无来无去、无得无失,说是“得”,其实无所谓得,因为本来就有,只是没有证得,今日一见,如见自家面目,这就是孔夫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验描述,对未证者来说,叫做“得”也未尝不可。
我们可敬可爱的颜回同学是怎么做的呢?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大宗师》)
颜回上次听课后,深受启发,从此潜心修道,由于为人诚实,又能吃苦耐劳,身体力行,进步很快。想起从前老师讲过心斋之术,他便付诸实践。一日,跑来向老师报告,说:“老师,我进步了。”
孔子问:“哪方面?”
颜回说:“我忘礼乐了。”
孔子说:“身外之事嘛,该忘。还不够呢。”
过了几天,颜回又来说:“老师,我又进步了。”
孔子问:“哪方面?”
颜回说:“我忘仁义了。”
孔子说:“身外之名嘛,该忘。还不够呢。”
又过几天,颜回再来说:“老师,我又进步了。”
孔子问:“哪方面?”
颜回说:“我坐忘了。”
孔子惊问:“坐忘是什么意思?”
颜回说:“不但忘了外物的存在,我连自身的存在也暂忘了。停用肢体,关闭耳目,灵魂脱离躯壳,心境扫除思维,同大道保持一致,这就是我说的坐忘。”
孔子说:“同大道一致,就不会怀有偏爱了。与变化吻合,就不会死守教条了。颜回啊,从前你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别人受不了的艰苦,你活得很快乐。我曾赞美你是贤士,现在我要再说,你是真正的贤士。谢谢你教导我什么是坐忘。这一次轮到你做我的老师啦。”
孔老师真是圣人啊!那么谦虚。《道德经》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最高明的老师让学生感觉不到指教,次一等的老师让学生虽能感觉到指教但愿意亲近,再次一等的老师让学生畏惧,最差的老师让学生想辱骂他。别人信不信任你,关键是看你值不值得信任。所以啊,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要向大地学习担当承载,向天空学习包容无痕,向自然学习养育万物不求回报、不彰显功德。谦虚低调、功成身退,孔夫子堪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