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10 定下了宝马325Li首发版。从有换车的念头,到下定离手,这其中也有4-5个月时间了。作为家庭的大件商品购置,背后的事情还是值得记录一下。
决策逻辑线:
转了一圈,还是选了第一次驻足的那件东西。
从2019年夏天开始,老婆每次坐车都要提到,一开空调,就有一种难以接受的味道。以此为由,强烈要求换车。我本来是打算好歹开够6年再换嘛。经过这么一唠叨,女儿也加入了妈妈的阵营。家庭成员以3:2的压倒性优势,形成了换车共识。
那就去看车呗。一开始我是消极怠工地陪二位主子,走走看看。从宝马3系到奔驰E级,这个范围的BBA基本上看了个遍。心理状态像老实摆钟,晃荡了好几次。
家里领导说去看3系把,新出来的,大小刚刚好。
第一次出动,是去滨江骏宝行。一通试驾下来,感觉车是不错,对销售的服务却极不满意。总是感觉她急急忙忙的样子,试驾完,问了我们国庆节前有没有提车计划。之后,把我们放在停车场,让我们再看看,去接待其他客户去了。
这个场景,现在想来都还是一脸尴尬。我们看着不像要买车的人吗?怎么就,匆匆了事?
情绪有些上头,就去了隔壁奔驰店。这边,销售顾问不急不慢地给我们介绍,然后安排了试驾。服务过程这一对比,我差点就冲动下定了。脑海里仅存的理智告诉我,E260这1.5T的发动机,总觉得哪里不对。外加上高架上试驾时那噪声,和车的气质不符合。E300,这发动机对了,但价格又哪里不对。然后,礼貌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第二次出动,家里领导找到朋友介绍,去看BMW。试驾完3系,感觉销售顾问的服务和试驾感受都挺不错的。瞟了一眼旁边的5系,顺便问了句,要么5系也开来看看。试驾了2圈,我偏向了5系。然后,和家里领导就3系和5系的选择,深入交换意见。5系车对于家里领导来说,有些大。作为拿了2年驾照,驾驶里程数为0的老驾驶员来说,眼里满是心虚。随便问了问3系的价格,着重了解了5系得价格后,回家了。
第三次出动,通过同事找到了离家比较近的店,去看BMW。这个销售顾问坏得很,就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一个劲给我推5系。然后,在给的价格上,相比前一家,差点意思。反正也不急着换车,也就没用再往深谈价。
一晃,19年结束了,也快过年了,再加上遇到了疫情。疫情期间,哪也去不了,再加上略带悲观的经济环境预期。掂量起了3系和5系,这10万块差价,上3还是上5呢?
我也冷静下来,掂量了这两个车,带来的获得与付出差异。想到了“养鹅”理论,以及复利公式。这一试算,不得了。这10万块,当鹅养起来,下蛋,够几年后再无负担地换一辆更新的车了。再加上,试乘试驾3系,从外观到乘坐空间,对我们家庭需求来说是够用的。这一套逻辑下来,选定了解系长轴首发版。剩下的问题,到哪家店去买了。
第四次出动,2月份很多地方都没有复工,只能通过线上联系,巧也就巧在第二次出动去看车的那家,刚好有现车。于是3.7这天去店里谈订车的事。当天经过一个小时的拉锯,给的报价和优惠距离我的预期还差点意思。当场并没有下定。在回来路上,我在分析,当前形势下4s店生意惨淡,疫情过后大家的消费信心也受到抑制。虽然与预期中相差没多少钱,但是心理博弈的优势还是在自己这一边的。先凉它几天再说。
3.8上午销售小哥给我联系说,因为年底新车系上了好几个新款型,首发版这个款型,宝马后续不生产了。这是店里最后两台现车了,目前厂家受疫情影响,3系长轴新生产的车估计要5月份才能到店了。我从其他渠道也验证了,情况属实。
心里开始了新的争论:接受价格,提现车?再等等,待工厂复工产能恢复?考虑到,与首发版最接近的替换车型,运动套装版出厂价贵2.5万,增加的配置并不实用。
于是,就此决定了,要现车。
这场历时近半年的购车计划,需要作一点记录。bba中各路车都过了一遍,最终还是选定宝马。
总结起来也就三句话:
1. 在同级别的选项中的抉择,其实早已经心理锚定了对象。之所以费劲横向比较试探,其实只是为了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内心中,需要一辆可以享受驾乘乐趣的车。不管现在奔驰越来越运动,宝马越来越舒适,奥迪越来越年轻的品牌人格如何重新塑造。对于已经知道它的人,心智占位是没那么容易变化的。这就是一个品牌的调性和定位。
2. 拿钞票投票,比用选票投票更接近本质。5系,e级,a6,3系。别人的推荐,自己的观察,最终的选择可能最核心的决策依据是钞票而不是其他。过程中,有人跟我说,别犹豫了直接上5系,更大,更高级。也有人说,3系也完全够用,驾驶更灵活。其实本质上,是愿意拿多少钞票出来的问题。用钞票做出的决策,是最不需要过多解释的决策。
3. 谈判的博弈,是关于"谁更在乎"的命题。从年前开始看车时的询价,到打定主意要出手时的询价,心理上的在意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要价与砍价时,双方在哪一个点达成统一,不是一个价格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在乎失去的问题。更在意的一方,是主动妥协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