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家长过来接孩子的时候说:“老师你教的真好,我家孩子这次考了97分,以前她都没有考过这么多,以前基本上都是80分左右,而且这次也是因为这个97分考了他们全班第一。”
这个孩子上小学六年级,第一次遇见她是在暑假的时候,暑假过后,家长带着孩子又来了。家长说孩子对你的评价可高了,她说你教的很好,所以家长又续班了。这个女孩子比较文静听话,学习态度也端正,知道自己上课要做什么,而且即使课程结束了,孩子也会找寻其他的书看,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强。
其实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我想说这是多方面的原因。其实老师也就是辅助作用,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另外父母对于孩子的关心和孩子的互动以及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02
之前遇到过一个初一的男孩子,这个孩子有些眼高手低,自以为是,自身学习习惯不太好,但是他有进取心,而且反应灵活。孩子在数学上很感兴趣,喜欢一题多解,也愿意去钻研。
因为他说话多,小动作也多,有一次全班同学都走了,就剩他一个人留在那里写作业,当时已经快十点了。他爸爸过来接她的时候,他还没有写完,但是他爸爸就坐在桌子面前看着他写作业,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点就是当他看到他爸爸来到的时候,他另外一只胳膊没有放到桌子上,很自觉的就把胳膊放到桌子上,而且把字也写得稍微工整一些。
从这里可以看出平时他爸爸管教他比较多一些,而且相对来说,他比较听他爸爸的话,而且也愿意在他爸爸面前下决心。
他爸爸告诉我他想让孩子考市里最好的高中,而孩子自身也有这个意愿,希望我多费点心,好好教育他,让我们相互配合使孩子更好进步。
半个学期的配合下来,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改变,连最初见到他的老师都说,他确实有了很多进步,没有那么浮躁了。初一结束的时候,孩子在学校的名次进步了很大,假期我们坐在一起讨论孩子的学习,他爸爸和我一起讨论孩子每一个学科的情况以及目前的状况下要补哪几科,初二着重在哪几个科目以及要达到的目标。
在这里我不主张以分数为学生的一个主要评判标准,但是我要说的是父母的配合和教育。
03
在儿童发展心理中,有一个概念是依附关系。依附关系是说母婴之间或者照料者与婴儿之间的情感纽带,它是生存所需,也是情感所需。婴儿在小的时候就尝试与父母或者是照料者维持这种的情感关系,并且以婴儿的某种神秘系统在操控着,照料着,比如婴儿的啼哭,看到婴儿就会激起成人内心的柔软。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有良好的互动有良好的情绪体验,那么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管教,会更加容易遵守规矩。反之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缺乏良好的情绪体验,孩子自然也会表现出不服从管教,抗拒管教,甚至以成人眼中的破坏性行为来获取互动。
想象一下一对男女朋友,如果女孩心里有情绪的时候,或者和男朋友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没有良好的情绪体验,那么女孩做事情会提不起兴趣,而且会做出一些令男孩感到不解的行为,如果男孩不能够理解,如果没有找到双方合适的疏通方式,那么必定会造成关系的破裂。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孩子的学习是多方因素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学习靠自己,更多的是孩子的自身能力,但是孩子自身的能力体现也靠他的内驱动力,这个内驱动力也来自于和父母的关系以及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铺天盖地,有时候父母也难辨效果,即使掌握了理念,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当。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靠父母和孩子双方来维持和经营,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双方互动良好,那么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管教。
忙碌的父母们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多和孩子良好的互动,带给孩子美好的情绪体验,不要给孩子留下忙碌时间里残留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