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绪教练?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父母。
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
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我们想说的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有规则面对孩子的行为。
无条件接纳≠无原则纵容
无条件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爸爸妈妈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
总是“无条件接纳”,孩子岂不是就没有规矩、无法无天了?
长期“无条件接纳”,会不会变成溺爱,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一直“无条件接纳”,孩子不会变得受不了批评、听不进劝诫吗?
还有一些家长说得更直接些:“无条件接纳,说起来轻巧,真遇到问题了,你试试!”
那么,“无条件接纳”,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无条件接纳——
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无原则纵容。
那么怎样做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幼儿园老师是怎么做的:
淘淘四岁半,由于昨晚上没睡好,早上妈妈送入幼儿园时情绪非常不好。妈妈着急上班,把小淘淘放在幼儿园门口的接待老师处就离开了……淘淘大哭大闹,老师就抱着淘淘坐在小凳子上,安静地听淘淘哭,小声在淘淘耳边说:淘淘好生气,淘淘好烦躁,淘淘好委屈,淘淘不想跟妈妈分开……大概一分钟,小淘淘的哭声变小了,渐渐的从哭变成了抽泣……老师把淘淘放在凳子上,蹲下来跟淘淘面对面。
老师说:我可以跟你聊一聊吗?淘淘点点头。
老师:是不是妈妈离开了所以淘淘很伤心?淘淘点点头又哭了起来……
老师轻拍淘淘的背接着说:淘淘不想和妈妈分开……妈妈走了淘淘好难过……淘淘哭得更凶了……
老师说:妈妈走了,淘淘好难过……如果你需要拥抱了我可以抱一抱你,你想哭了可以在我的怀里哭一哭……说着老师伸开双手,淘淘点点头扑进老师的怀抱里嚎啕大哭!
大概过了两分钟,淘淘的哭声变小了,老师说:哭舒服了吗?淘淘说:哭舒服了!老师问:那么现在是早餐时间,你是自己上楼吃早餐还是让我陪你上楼吃早餐?淘淘说:你陪我!老师:好的!
到教室门口,淘淘的情绪就好转了……
良好的典范胜过千言万语。在处理孩子情绪之前,家长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在处理情绪时经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孩子一样,但对于孩子的问题却一副道德劝说,而导致孩子对于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过观察、模仿,不断吸收父母因应情绪的风格,在孩子面前适当表现你的情绪益显重要。
偶尔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从错误中学习的往事,也有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
培养情绪力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渐入佳境。
只要父母投入时间和耐心,运用技巧和练习,就能调好孩子的情绪体质,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做自己情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