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为何低效
我先来说个自己的故事。今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重要目标——训练播读的能力,原因在于,我发现音频的市场价值远高于文字的市场价值,因此,拥有优秀的说讲能力将极大地提高我的劳动价值。
如果我选择“自学”,那么我敢肯定这些努力基本会是无效的,因为我连“好”的标准是什么都不了解,完全不知道自己要训练些什么,也不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即使我每天花大量时间去练习,重复的也不过是“错误的事情”。所以,我根本不会考虑“自学”这个选项。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经常听到的一个误解,大家总以为,在美国生活的华人英文说得很好,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发现很多中国人说英文时发音依旧不准确,而且有很多语法错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发音和语法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而是需要依赖于大量有意识的纠错,即使你在一个说英文的环境,如果你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不去刻意纠正的话,那么你也就只能是原地踏步了。
如此看来,“自学”之所以低效,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你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第二,你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这两点都将导致典型的无效努力——重复错误的事情。
学习的四个阶段
为了让学习更高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理论,其中对我来说最有效的一个理论叫“Conscious Competence Learning Model”,它完整地描述了初学者从零开始到熟练掌握一门技能所需经历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做unconscious incompetent,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拿学习播音作来举例子,在开始学习之前,我对它根本是一无所知,既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也不知道如何去练习。
第二阶段叫做conscious incompetent。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学习的阶段,而学习的核心目标就是了解正确,或者说好的标准,有了标准我们才知道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还是回到我自己的例子,通过上课,我了解到,声音艺术做为一种情感表达和传递方式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在听众的脑海里实现“情景再现”,也就是通过播讲者内在情感的调动和语言的表达,让听众有一种画面感,唤起他们的内在情感。
第三阶段叫做conscious competent。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到,在这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刻意训练”。毫无疑问,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犯错,而高效学习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敏锐地觉察到这些错误,并有意识地进行纠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不断降低犯错的次数来让自己进步。一般来说,学习能力的人都有很强通过反思来刻意纠错的能力。
第四阶段叫做unconscious competent,当某个技能成为了一种“本能”,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熟练完成的时候,我们便达到了这个阶段。这个时候,我们不再需要技巧,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自我表达的一部分。
老师的两大作用
如果说“自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以及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老师最关键作用就在于,首先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为我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其次在练习过程中能够及时指出错误,并帮助我们纠正。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只有在最初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才需要老师,却没有意识到从开始学到真正熟练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也同样十分关键,因为由于缺乏经验,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便能意识到,也可能会因为还没还没有熟练掌握而无法有效地进行纠正。拿学英文来举个例子,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会读单词,跟着音频模仿,就能提高自己的英文口语能力,但实际上,如果对英文没有足够的敏感度,我们很难听出自己发音上的问题,这个时候若是有专门的老师讲解和指点,就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正因为此,每当我开始一个领域学习的时候,我都会选择一个老师,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领我入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给予我反馈和指导,比如,在去年重新学习书法的时候,我认识了现在的书法老师,通过上课,我系统地学习了书法的笔画、结构和章法,但是在日后的练习中,我会经常把自己的练习作品发给老师看,以求指点,而老师每次的反馈,都能让我有不少提高。
有个好老师很关键
不过,老师也存在优劣之分,拥有一个好老师也是高效努力的关键,因为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够给你带来更快的成长速度,还能给你不一样的激情和动力。
那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第一,发自内心的热爱,第二,会教。
一个老师若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他所教的内容,那么他给学生带来的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因为热情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会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兴趣在学习之初极为关键,它是支撑我们坚持学下去的最强动力。
除此之外,真正的热爱会让一个人愿意花时间去专研和思索,这些思考会让他拥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而这样的老师也将给学习者带来更广的视角和更深的理解。关于这一点,我在学习播音时也深有体会,老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时候,经常会分享他在这个领域的自己的思考,而他话经常会给我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现在我们来说说第二点,为什么我一定要强调“会教”,难道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教吗?当然不是,自己会并不代表就能教,因为教完全是另一门学问,而这门学问的基础则是心理学,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当中会有教育心理学这个分支,它甚至是所有师范生必修的学科。
“会教”首先意味着教授者对大脑的认知过程有着充分的了解,能够依照大脑的学习规律来设计学习模块和教学过程;其次,他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来确定所教内容的难度,以确保学习者能够始终处于“学习区”,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言,学习内容有一定挑战,但并没有超出能力范围;最后,教授者还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反馈,帮助学员纠正错误,培养“刻意训练”的意识。
毫无疑问,这样的好老师是十分难得,但我们起码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在可选范围内,尽可能地选择一位优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