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到最后,热泪盈眶。深深地理解了要想读懂一幅画,首先应当了解这个人。这本书将高高在上的梵高拉回到人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的一生。
初读梵高传,就对他年轻时对自己的人生的探索深有感触。在古比尔公司做画商,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要每天讨好虚伪的来客;去做牧师,要去花很多的时间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数学公式,接受正规教育,最后成为精明有教养的为各种富人服务的人;去做福音传教士,以为可以以上帝之名帮助在博里纳日艰难生活的矿工远离苦难的折磨,最后即使自己与他们已融为一体,也仍然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到底什么才是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我想每个年轻人都曾这样面对无数选择,权衡利弊,有的人顺应了机遇,有的人满足现状,有的人逆风而行,其实我是羡慕梵高的,羡慕他找到了一生所求,羡慕他为自己的追求所作出的不顾一切的努力。
梵高是幸运的,即使所有人不理解他,他还有弟弟提奥,一直站在他身后支持他;他是单纯善良的,在博里纳日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矿工们,与他们吃一样的东西,尝试做一样的事情;他是坚强且坚持的,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在各种苦难的磨砺下仍然不停地画下去;他是充满热情的,他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到他的画里,从不是为了画什么像什么,而是赋予画生命的节奏。尽管作为普通人来说,梵高不是一个讨喜的人,他固执,孤僻,行为粗犷,但也许,是世上可以读懂他的人太少,天才和疯子往往只差一步。
书中以地点为大标题,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梵高怎样一步步确定以画画为终身职业并开始八年的探索历程。从做福音传教士失败后,他开始发现画画可以使他忘记所有痛苦。他开始一遍一遍得观察和练习描绘人物,他喜欢米莱,临摹他的画作,他喜欢劳动的人们,画了无数的习作,有矿工,有农民,有洗衣的妇人,有花园的园丁。他从零基础开始,从近三十岁开始,从博里纳日到埃顿,直到海牙他有了第一个画室,也有了指导老师毛威,他想尽快地独立,但是他的内心不允许他为了把画卖出去而迎合传统观念。他在纽恩南日出而画直到日落,终于完成了吃土豆的人。初期由于受到荷兰画派的影响,他的画色调一直很昏暗,直到他来到巴黎,见到了劳特累克、高更、修拉、罗酥、塞尚,这群后印象主义年轻人,当时还不被认可,但是他们的画让梵高大开眼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去了阿尔,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热烈的阳光,金黄的麦田,那些明媚的颜色深深刺激着他,他画了夕阳和播种者,画了开花的果园,著名的向日葵也是在那诞生。但是同时,阿尔炙热的天气和恶劣的狂风也摧残着他的身体和他的精神。割耳事件后他不得不去圣雷米修养,在那完成了星空。
割耳事件和自杀事件一直是梵高一生中争论最多的两件事,书中对这两者描绘得非常自然且合理,一个一直给予他支持的女孩常常开玩笑说喜欢他的耳朵,在他精神出现问题时就将耳朵割下送给女孩,他选择自杀,因为弟弟提奥出现了经济危机和事业危机,他不想拖累他和他的家庭,而且他想要画的都已经画完了,他的身体已经垮了,他的精力已经不允许他再去作画了,这样的生活已经失去了意义。
他的恋情,一直是悲剧的。他第一个喜欢的女孩乌苏拉,早已与他人订婚,完全不理会他的真心;他第二个喜欢的女人表姐凯,在他表白后对他说决不!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内心;第三个女人克里斯汀,他想拯救她,一度以为他终于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却终成梦幻泡影;第四个女人玛高特终于是爱他的,却因家庭反对而为他自杀;第五个女孩拉舍尔,只能在他孤独寂寞时给他些许安慰。也许梵高注定是孤独的,他渴望普通的生活,却注定要经历生活的磨练,才能成就他艺术的巅峰。
跟随这本书,感受梵高的一生,才看得懂他画里的生命的节奏。羡慕他,佩服他,心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