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很喜欢做计划。
她有个精美的日程表,上面写满了要做的事情,看书、写作、锻炼、学习某项技能……可谓满满的正能量。小A对自己说,付出才有收获,多学多练,成为更好的自己。
结果呢?看着雄心勃勃的计划表,小A却常常全身乏力,身心俱疲,完全没有动力。
小A焦虑地督促自己,要珍惜时间啊,不是有一万小时理论吗,付出一万小时你才能成为很牛逼的人。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赶紧的,拿本书看!
她越是督促自己,就越是坐立不安。到最后,全身充满焦虑和压力,以至于她不得不干点别的事情来排解情绪:买一盒爆辣的鸭脖子,打开综艺节目,好好放纵自己!
放纵完了,又留下无止境的后悔自责: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又堕落了一天!于是,又焦虑地在日程表上写下严苛的计划,可想而知,计划再一次落空。
就这样小A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制定计划-没动力做-放纵自己-后悔自责-继续计划……内心充满了焦虑。
听说过不少人,也包括我自己,都陷入过小A这样的窘境。
明明有很多事情该做,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放弃,放纵,然后自责。
为什么计划了这么多事情,却打不起精神,找不到动力呢?很大的原因是,这些并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吸引我们的只是事情背后的结果。
当一个人为了成功而不是喜好而定下计划,当生活中一件件事情被当作任务去完成,人就失去了自我,而被物化成完成任务的工具。
现在流行的空心病就是这样。忙于考试,忙于工作,忙于买房,忙于相亲,忙于结婚生子……当人生被演变成一个个任务的时候,人心已死。其结果是,轻则失去活力,疲惫不堪,重则产生心理疾病,甚至生而无望。
解决的关键在于,放下那些别人告诉你有用、有意义的事,去做你真正想做的。
可能一开始很难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因为中国的大环境太容易让人丢失自我。
牙牙学语的时候,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尊重孩子,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玩具,而不是不耐烦地一手包办?
学生时期,哪个考试不是有标准答案?你只管背,不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发挥。
等到工作了,高薪稳定、结婚生子,社会奉行的是统一的价值观,而不在乎每个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内心真实的自我已经被掩盖起来。
可是,远离了真实的自我,人就只剩下一具躯壳,无论做什么,无论多么努力,都难以得到快乐。
那么,如何找回真实的自我?
小到一个晚餐,发现自己想吃红烧牛肉面而不是桂林米粉,你给自己点了碗面,那也是尊重了真实的自我。
有人向你借一块橡皮,你就是不想借,于是你拒绝了他,那也是尊重真实的自我。
你灵光一现给自己剃了个光头,照照镜子感觉还不错,那也是尊重真实的自我。
寻找真实的自我,就是当年面对一个选择时,不用急于做决定,闭上眼睛,倾听到心里一个声音说想要这么做,跟随它。
活出真实的自我,做你真正想要做的,展现你真实的模样,做出追随你内心的选择,哪怕跟别人不一样,看起来多么荒唐,这样,你才能感觉到满足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