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学期,我跟学生们一起,在“数学发生学”的背景下穿越了。
素馨花和太阳花两个班级像是天平的两段,一个极动,一个极静。我在天平中不断打开自己,寻找平衡。而这平衡点恰是课程带给我的。
实习初期,开始接触五年级课程,然后被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概念所困扰,在头脑中遭遇着巨大的冲突,明明这样可以更简单!好在,我是一个敏感且愿意思考的人,带着这个冲突,我开始接触我的第一个小学生,我的小侄子,二年级的小朋友,在暑假期间,我们一起研习乘法,明明乘法口诀,他都能背下来,却在使用时,完全处于混乱状态。于是,我们开启了玩中学模式,分棋子、跳格子、数字树,起初他并不感冒,甚至抵抗,认为我的行为太小儿科。转变是从那天我提出他当我的舞蹈老师开始的。原来,他不是在抵抗学习,而是抵制我作为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度。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王校说的“千万不要以知识的掌控者自居”。
我大概是一个矛盾体,明明每次过课程都是五年级,教研课却是六年级。第一次教研课,《圆的面积》,在课程的内在结构和逻辑方面,我收获了1.动作经验的问题,面积测量是二维测量,在小学阶段重在积累大量的动作经验,伴随动作经验内化关注各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逻辑。2.各种面积之间的推导,由任意一个点出发,都可以把其他的全部得到,而不是碎片化的公式。3.教师首先要自己理解课程内在逻辑,否则便不能基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来展开对话!4.如何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入,让学生产生惊异感、惊奇感?
成长总是不期而遇,在课程过半的时候,五年级进入了多边形面积的学习,我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分割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发现各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又从拼补的角度入手,再次深入理解各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增加头脑中对其的确定感。孩子们被完全的点燃了,课堂上的观点分享火花四射。在此基础上,我们“创造发明”了面积公式,并用三种语言来表达,从不同的点出发去推导各种面积公式,我与孩子们都沉潜其中。就这样我们在探索多边形面积的道路上遭遇问题、解决冲突、内化观念。最后,我们进行了思维脑图的制作,教室的展览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
倘若没有《圆的面积》的教研课,我也许会理解,但不会如此深刻的觉察到动手操作在小学学习几何中有多重要。在庆幸自己有了这份觉察的同时,我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做的远远不够,例如,如何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真正找到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充满惊奇感、惊异感的问题,课堂节奏的把控,及时的落实与反馈,这都是我需要继续修炼的。
第二次教研课《百分数的实际应用2》。我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孩子们表现出都会的点就放过去了,自身没有在课程逻辑上理解到位,就不会将学生引导到位,所以需要注意的点:1.真正的沟通多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多种通道来理解建构观念本身,协助孩子建构生成观念。再反过来(逆向思考),关注多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2.当遭遇单位1不一致时,需要统一单位1。第一点是老师自身对学科本体性知识的理解不够,第二点是如何能更自然的引导学生在遭遇问题时,“逼出”他们统一单位1的意识。
两次教研课,从初入课堂到深入课程,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理解,尽管仍存有或这或那的需改进的点,同时我也看到了自身的进步,正如我每次听完教研课,跟赵老师分享感受,赵老师打趣说,你说的都对!是啊,回溯学期开始前的我,带着自己的前有前见,有这么大的幸运在课程中得以澄清自我、认识自我、与自我对话。
更多的时候,是与学生的交往。素馨花,有着一往直前的冲劲,生命能量巨大,思维活跃,进入新环境他们陌生不安分,因此我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课堂规则。而存在关系是规则建立的前提条件。于是“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我?我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故事,于是我慢慢的将《三体》《2018》等科幻小说代入故事讲述。一听到我要讲故事,便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将我团团围住。孩子们开始静下来,倾听。建立关系,我们从相互倾听开始。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午饭后操场走圈,身边总围着可爱的小姑娘,告诉我,教室里、宿舍里发生的小故事,我不断理解,去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们不仅开始听,而且开始思考。当我把“一朵花”的故事送给伊之后,她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下课主动提问,勇于挑战,还开始影响周围的人,甚至带动宿舍其他同学去思考数学。从期中考试的较弱者,到现在的小组长,我见证了一朵素馨花的绽放!存在关系确立后,我将重点转移,利用课程带领他们感受课程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自觉;组织培优小组,激发他们的挑战心理;丰富利用小组,课堂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制,充分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小组凝聚力。孩子们都为自己能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而欢喜鼓舞!尤其是伊、齐、洳三位同学作为小组长,严格要求自己的组员,真正践行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太阳花是静雅的,需要不断给予刺激,同时需要时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加之,是毕业年级,家长也会有些许焦虑,如何在这种焦虑下给予孩子更多的思维扩展与知识掌握,我不断尝试,想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于是,自主性编题进入了我的操作范畴,知易行难,其中遭遇了很多,用另一种方式提醒我要不断加强自我要求。最浓墨重彩的就是我们在学习扇形统计图中,恰好经历了初二组织的概率大赛活动,我引导孩子在体验得与失的同时,开始反思,我们作为参与者学到了什么?这项活动有什么合理性和局限性,如果我们来举行这样一项活动,你将如何设计完成?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就这样,结合扇形统计图的统计思想和程序,我们开始了两项活动:一是概率游戏活动方案设计,一是调查方案设计。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来实施,确定课题,制定方案,调查并收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评述决策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最后完成调研报告,并制作PPT,班级或年级分享。(预告一下,我们将会在期末叙事时进行公开发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除给予必要的指导外,完全放开。我看到了一颗颗向上的心,思辨的心。
在课程与孩子的交往中,我不断吸取能量,也不断打开自己。收获的除了孩子、家长的认可,更多的是自我觉察、自我成长!
写在期末,意在当下,愿自己能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