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里对“知”和“行”有过这样的表述。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解释: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知”、“行”要合一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只“知”不“行”,就可能会造成“纸上谈兵”的悲剧,只“行”不“知”就有可能会造成“无的放矢”的困扰。
前面我的分享我们说了,可以通过设定目标,调动孩子求知欲等方式,激发出孩子的做事动机。那么怎么让这个动机真正落到行动上呢。还需要家长不断的给孩子注入力量。
第一就是告诉孩子通过行动可以得到的结果,或者直接通过孩子的亲身经历,让孩子看到行动的结果。只有孩子有了“有努力就会有收获”,孩子才能走行动的动力。
我家孩子每次只要取得一点进步,我就会让她回忆自己做了什么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孩子的跳绳,从全班倒数第一(一分钟18个)经过半年的努力跳到了全班第一(一分钟一百六七十个)。我和孩子分析,就是通过每天休息时间的不断练习取得的成绩。然后每当她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说“还记得你那18个跳绳吗?”孩子就会知道,自己要去行动,因为行动是改变困境最好的方式。
这里要提醒家长们注意,每次设定的目标都必须要符合孩子的实际,并且要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越详细越好,可以包含时间、地点、内容,并且不断的进行评估,不断的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能。
第二家长的言传身教。父母本身的行动力,本身就是最好的能量。如果一个父亲每天抱怨工作辛苦没有动力,一个母亲整天唠叨做家务没意思。孩子会怎么样呢?会不会也抱怨学习没劲,不愿意去学呢。再比如,家长在学习的时候都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怎么要求孩子积极回答问题呢?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大的榜样,家长应该学会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给孩子比较高的能量。比如父母每天读书,并且洋溢在读书的快乐中,从而带动孩子也去读书。这样就是比较积极的带动作用。每当孩子行动力不足的时候,家长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行动起来。
再者家长可以引用他人(亲友)、历史人物、当代名人为榜样引导孩子向他们学习,让优秀的人物激励孩子。但是个人感觉都不如父母亲身示范来的实际。
第三想让孩子保持比较持久的动力,就是成就感。在认知内驱力的课程里,逯老师给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五个因素:一是受教育程度;二是性别年龄等生理因素(不是决定因素);三是求知爱好特长;四是亲属和家人的期望;五是学习和工作的难度;六是身体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家长们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加持孩子的成就感,不要给孩子泄气。孩子考了99分回家,跟家长炫耀,妈妈我考了99分,全班第二名。家长怎么说:又哪个题错了?你们班不是还有一个考100的吗?试想一下收到这样反馈的孩子会有成就感吗?会愿意继续往下走吗?家长要尽可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找到孩子的成就点,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没有什么能比提现个人价值更能引起孩子行动的能力了。
最后,在行动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解除孩子的后顾之忧。
我一直属于困而知之的人,什么事情难住我了,我就要去学习,去尝试,去改变,进而转变为学而知之,如果困而不学,那才是自欺欺人,行动方面,继续朝着“安而行之”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