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5 第一人称写作

有人说过,使用第三人称代表着作者的成熟。
其实,只是便于开上帝视角。
比如,如果用第三人称写这篇议论,那么,就得引经据典,对比第一人称作品和第三人称作品之间的得失,最好再引用一些评论家的话。再不济也要弄点数据,看看传世之作里,有多少是第一人称,又有多少是第三人称。
高中生都知道,这样排列论据才有说服力。
偏不要这样。
曾经暗想,一定要将第一人称写作发扬光大。
毕竟,谋篇布局什么都不是问题,大不了可以换主角嘛。
唯一就是在细节描写上,会受到单一视点的限制。
可作为意识流的信徒,本身就不在乎这些事。也干不来这些事儿。
纳博科夫真正让人兴奋的地方,不就在于第一人称口吻里藏着无限的人生和欲言又止么?

很多人相信,第三人称适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不过是忽悠些不明就里的人。
细致则有余,入微就完全是扯淡了。
把什么话都说了,除了庸俗便是无趣。还能有什么。
看看乔伊斯,那种入木三分难道不是附身人物才能得到的?
退一步说,哪个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心头的疯子,人为地制造割裂简直是画蛇添足。
明明只有两个人物的故事,非要塑造出抽离的世界观,又是何必呢?
对人物背景的交待,更是可笑。
两个人物之间的互动,还要放在背景中才能说明白,那么这种互动的张力也就约等于零了。

成篇的“我”,有时候确实让人出戏。不容易营造代入感。
毕竟名字之于角色身份,就是咒语一般的存在。
但是这并不代表,加上名字之后,那个人就离开作者获得独立的人格了。
相反,它需要从作者这里汲取更多的营养和精神。
除了红楼这种体量的建构,如果不能用第一人称把故事说清楚,那这个故事必然感人了。至少不会令我感动。
很多时候,应该先把“我”放进去。然后在用名字替代,将“我”隐去。
东野圭吾就输在了这里。

人在面对世界时,尚且渺小而无力。
何况是笔下的形象。
还不愿意注入真心,还以抽离为荣。
所谓的成熟,不过是学会了逢迎和禁忌。
是幸事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的方式方法比那件事本身的对错更重要。你用对了方法,事半功倍。写作也一样,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写作...
    汉唐雄风阅读 1,275评论 0 6
  • 大家好,我叫刘汝成,70后,混迹于北京。爱上跑步,纯属偶然。作为一名70后,上大学时正好赶上中国职业联赛开始发端并...
    刘汝成阅读 401评论 0 4
  • 总是会错过,那些喜欢的邂逅!曾经的点点滴滴,常常浮现在心头,我爱你,这三个字却始终无法说出口。 坚持原创,转载请联...
    珠海红叶原创阅读 222评论 1 1
  • 【一本被埋没的好书】推荐! 《东急手创馆》30年前即以实体店的形式,实现了作为现代互联网化销售优势之一的“长尾理论...
    小学生_Camus阅读 271评论 0 0
  • 豆豆老师的电话,李老师是班主任,教语文的,罗老师教数学的。 不要迟到,提前起床。 豆豆的梦想就是当大兵 他姐姐开学...
    金梅DD阅读 41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