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当努力了半天却看不到价值成果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成了一句安慰人的话。现实世界并不看重苦劳,而是看中功劳。为了显得自己很努力,很多根本不可能拿到成果的「伪工作」就这样产生了。
有一次,一位有3年策划经验的同学私信我,领导让他列一个访谈提纲,访谈的对象是一位知名画家,第二天要做访谈视频。他没学过艺术,也不知道该问啥问题,所以找我求助。我没有直接回答给他问题,而是我反问了他几个问题。
第一,在工作目标层面,这个访谈视频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想要传递怎样的信息?为什么要传递这样的信息?
第二,在人群画像层面,你这个访谈视频,是给谁看的?目标人群的画像是怎样的?他们对哪些话题感兴趣?
第三,在媒介平台层面,访谈视频最终会在哪些平台上播出?这些平台沉淀的粉丝,跟目标人群的用户画像是否匹配?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因为工作就是要做出效果的,没有效果的工作,就是瞎忙活的伪工作。很遗憾,这名策划同学一个问题都没答上了。
我接着说:“访谈的内容要的这么急,估计你的领导也没想清楚,再加上老板催,所以想着先随便搞个访谈提纲交差再说,我没猜错吧?”这名策划被我的推理惊掉了下巴,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名策划,每天都在做这些没啥效果的救火工作,未来会是什么样呢?很显然,这家公司的领导缺少通盘思考的认知体系,能力不足,带不了他,所以工作经常陷入这样的逻辑中:
做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之中,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之后,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总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时间长了,年龄大了,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难找,被淘汰就成了大概率事件。所以,留给每个职场人锻炼能力的时间,真的不多。35岁,就是一个门槛,再往后,会经历什么呢?
1. 中年人的失业三件套:开店、电商、自媒体;
2. 倒闭负债后的铁人三项:外卖、滴滴、送快递;
3. 年龄大的人就是吉祥三宝:保姆、保安和保洁。
现实世界就是这么残酷,这个世界正在惩罚那些不学习,经常做「伪工作」的职场人。表面上看拥有多年经验,实际上只是把毕业三个月就能掌握的工作技能,重复用了十多年而已。
现如今的能力积累,只是为了通过稀缺性延缓35岁现象到来的时间,提前为中年失业三件套做准备,提升做成的概率,这就是普通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