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日,我正在处于一个相对迷茫的时期,希望能够通过我所做的事来帮助他人找到幸福、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但目前,连我也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才能够快速的帮助到他人。整日里翻来覆去地思索着自己未来人生规划的可能性,可渐渐地我发现,越想快速的找到就越觉得怀疑人生,越觉得迷茫,于是,不免有些灰心丧气,也很担心自己的未来会因为此时某个决定而毁于一旦。
近日里如若闲来无事,我便会到书店去看书,一是不让光阴浪费,二来也希望能在书中寻找到关于生命意义的更加明确的启发。这天,在书店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我偶然间看到了一本林清玄先生的文集,随手拿起来无意中翻开一篇,看到在字里行间记述了这样一则禅宗公案,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很能和我现在的情况相应,于是就认真地读了下来。在此,我也凭记忆将这则公案的内容复述出来,凭作启省自己之用:
药山惟俨禅师有一天和两位得意的弟子(一弟子名曰道吾,另一弟子名曰云严)在庭院中一边散步,一边交流禅意。药山禅师举目间看到院子里有两棵树,其中一棵生长的枝繁叶茂,而另一棵则已经完全枯干了。于是药山禅师决定用这两棵树来试验一下两名弟子的功课。
药山禅师指着这两棵树先问道吾:“是枯者对,还是荣者对?”
“荣者对。”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药山缓缓地摇头说:“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如果是繁茂的才对,那么一切都是光明灿亮的了!)
然后,他转过头来又问云严:“是枯者对,还是荣者对?”
“是枯者对。”云严轻声回答说。
药山禅师垂下眼睑怅然说道:“灼然一切处,放叫枯淡去!”(如果是枯干的才是对的,那么一切都是枯萎死寂了!)
这时候,正巧有一位小沙弥缓缓地朝这边走了过来,药山禅师叫住了他,用同样的问题问道:“是枯者对,还是荣者对?”
小沙弥看了这两棵树片刻后回答说:“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枯干的让它去枯干,繁茂的让它去繁茂吧!)
药山禅师依旧摇头说:“不是!不是!”(你们说的都不对!)
看完这则公案后,我也看了林清玄先生的解读,对于林先生的解读,在这里先暂且不表,放到后面再说。先来说说我的第一感觉,其实,在由书店回到家中后,我反复在思考这则公案背后潜藏的禅意,为什么药山禅师说三个人说的都不对?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网友们对同样的这则公案的理解,发现很多网友和我的第一感觉一样,会觉得小沙弥(也有记录说是一位居士或访客)的回答很好,而且,感觉小沙弥的境界要高于药山禅师的另外两名弟子。小沙弥的回答既体现出了随顺因缘,也没有着相,很有一些空性的智慧在里面,可为什么药山禅师依旧说“不是!不是”呢?
当我再把林清玄先生的解读反复读了几遍,细细品味之后,恍然间似乎略有醒悟。那种感觉就像是行船于迷雾之中,正在辨不清方向时,突然看到一线灯塔的光亮闪过;又像是身陷于沼泽之中,突然抓到了有人递过来一根坚实的树枝一样。以下便将林清玄先生的解读,摘录于此:
“这个公案很有趣,启示我们,人很容易被表象所惑,其实枯干的树曾经繁茂过,繁茂的树到最后也会枯干,枯或荣只是它们的表面现象,本质是没有差别的。我们加以分别对错,就是对实相的无知;然而,如果都不理它、任它去,也是不对的,这就失去了认知的本体,没有自我的观照了。
若拿这个来象征禅心,禅心既不应该被繁茂之境转成光明灿烂,也不应该被枯干之境转成放教枯淡,当然,完全无为也不对。它是在内在里无所不能,在表现上有所不为,是不被境况转动,有如行云不被高山所阻挡,流水不被树竹妨碍,踏雪而过,了无痕迹。”
林清玄先生的解读所带给我的启发是:
道吾、云严的回答明显掺杂了较重的“分别心”,而因为分别心又导致了落入“着相”、“断见”的问题,认为一成俱成,一毁俱毁,觉得眼前的表相就是全部生命的定义,没有看到生命的长度,没有照见无常。而生命的真实状态却总是在无常变化的,有起有伏,有得有失,有生有灭,有荣有枯,再细一步的划分,任何事物都会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并在这四个阶段中循环不息。春去秋来,一岁枯一岁荣,草木的生命状态如此,我们人类的生命状态也是在生老病死、荣辱得失中循环如此,地球乃至太阳的生命状态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生命就像一条涓流不息的长河,从一期生命的终结接着一期新的生命的开始。若能看到生命是在不断延续的,以这样长远的视角来看,眼下的这一段时间的迷茫、挫折,其实也只不过是生命长河之中的一处转弯处,或者说是一个转折点,用二维的视角来表述也就是在一条无限延伸的线上的一个点而已。时间在一点一滴的向前走着,你的生命不会停止在这个点上,那么,你对自己生命的评价也不应该局限在这个点上。
而小沙弥的回答虽然境界显得要高了一些,但细品起来,的确有些“无为”的态度,甚至有些落入了“无能为力”的宿命论。“禅心既不应该被繁茂之境转成光明灿烂,也不应该被枯干之境转成放教枯淡,当然,完全无为也不对。在内在里无所不能,在表现上有所不为,是不被境况转动”,我们都知道要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们要将决定了自己生命走向的选择权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而绝不是将自己的生命交给所谓的“命运”来随意安排,我们则只是在一旁静静得看着、等着。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应该被生命长河中的任何一个短暂时间点的成败荣辱所羁绊住而停滞不前。说到这里,也让我想到了《了凡四训-立命篇》中主人公的故事:主人公早年时结识了一位擅长推算未来的老先生,主人公因为这位老先生为其推算出了其命运的终局,然后便开始相信“荣辱生死,皆有定数”,自此开始变得无所作为,只是根据所推算的命理应机地去做一些注定之事,然后就等待着这些事的结果自行应验。而后来,主人公有幸得遇了云谷禅师,在和云谷禅师彻夜畅谈之后,在禅师的指点之下,明晰了生命不断发展接续的道理,发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因缘因果,进而发奋修正自己的心念,改善自己的行为,进而也成功地改造了自己的命运,获得了幸福美满的人生!
种子落入石缝之间,依然能够发芽生长,只因其努力地将根用力地扎进石缝中仅有的土壤里,又拼命地吸收着每一份阳光、每一滴雨露的养分,只要根不移不死,便在顺应季节变化而变化自身的同时,努力地一天一天地生长,直到开花结果,再将自己的种子传播到其他地方继续开始新一期的生命。我们人也应该如种子般,在顺境时惜物惜福,积累善业,广种福田,为自己积累乐果;当处在逆境时,则应及时地积极向善,主动地忏除罪障,利用空暇时间充实自己,修行身心,培养正知正见,保持正念,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这样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让生命在正向的、善乐的状态中不断地接续流转~
枝繁叶茂的是树,完全枯萎的也是树,两棵树都是树并没有什么不同,此刻或繁华,或干枯的表相也只是处于其各自生命的不同状态之下而已,何来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即便那棵干枯的树这一期的生命真的已经结束了,但在未来际里,它依旧可以变成木材,木炭,木灰,融进土壤里,待机缘具足时,仍然可以将自己的养分供给给其他种子,或化身为其他的形式再次“破土而出”、“重见光明”,开始一期新的生命!要知道,世间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拥有独立自性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关联的,追根溯源就会发现世间万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一期的生命状态的转化过程也许会比较漫长,但只要有耐心,有积聚善能量的用心,有自利利他的发心,总有一天光明会到来!